巨龙:雾霾从何而来?(完整篇)
2017-01-13 07:21:37







今天早上,北京的一位老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蓝天如洗,朝霞万丈。
如果眼前的景色可以停留,我希望我记忆里的北京,一直都是这样。在我心中,北京是一块风水宝地,京城的气象,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古代拍皇上马屁的说法,某地出现祥云,祥云估计也应该是这样的吧。




我大学毕业后的最美好时光,大半都给了这座城市。我经历过北京的酷暑,经历过北京的沙尘暴,经历过北京的暴雨(看海模式下,公司的车直接泡挂了),经历过下雪后全城大堵车,经历过中关村从满地尘土到今天的创新中心。
但是在早年的记忆里,北京并没有多少雾霾,至少在2008年前,除了冬天偶尔有一些呛味以外,北京的冬天要么是不太冷的暖冬,要么就是冷得寒风刺骨。——但是的确没有多少雾霾。
北京的雾霾,应该是2009年以后,才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些年,北京(还有北京周边)到底发生了什么?雾霾的成因在哪里?为什么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治理雾霾有没有方法,还需要多久?
这个主题,分为上下两篇文章,不代表专业的看法,仅仅是个人观察思考的结果。先来谈谈我个人对于雾霾成因的看法。
关于雾霾的成因,一直没有官方权威的说法,研究机构倒是发了一篇又一篇的报告,但是普通人基本都看不懂,倒是PM2.5这个词,似乎是骆家辉大使带入,如今已经是耳熟能详,还有各种防雾霾的口罩一时热销,各种空气净化器,也卖得相当火爆。
我试图从自己在北京这些年的经历,还有了解到的一些资料信息,写出我自己心目中的雾霾真相。虽然离开北京已近1年,但是最近几次出去(包括圣诞节前夜离开那次),都或轻或重遭遇了雾霾。




生活在雾霾的天空下,谁都无路可逃(毕竟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不工作不用照顾家庭孩子,而且有财力说走就走)。理性思考,比意气用事否认一切更重要。

【工业大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副作用】

我前几天的文章曾经写过,国家的盛衰浮沉,有一个30年的气运之数。2008年,正好是改革开放30年,这一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欧美发生了金融危机。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8年开启的4万亿投资,开启了中国基础建设的一路狂潮。基建狂魔的能量,一旦被100%发动起来,释放出来的能量,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在这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都干了什么?

·全球超过70%以上的塔吊,都在中国干活。
·全球超过一半的钢铁产量,都在中国,而且最大产能省份,就在环绕北京的河北省,最大的产钢城市,就在距离北京不远的唐山。
·比尔盖茨在中国访问的时候,曾经写过博客,中国2011-2013年三年水泥使用量,超过美国百年。而且这些年,水泥产能并没有明显下降。
·无数的高铁、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楼房、地铁,如火如荼地建了起来。望长城内外,看大江南北,举目四望,到处皆是工地。
· ……




其实,大家可以想象,全世界一半以上和空气污染有关的重工业都在中国,而北京周围的环渤海地区,又恰恰是这一类工业的重点布局地区。
如果时光倒流,回到一战二战时期,这一幅工业盛景,会带来怎样的胜利?可惜历史不能倒流,历史给我们的只是惨痛的教训,所以我们对重工业才会如此痴迷。




雾霾,只是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全世界碧水蓝天的地方多的是,但是拥有如此密集、如此规模重工业基础的地方,只有中国。

【燃煤,特别是冬天的取暖燃煤】

北京只是到了冬天才有雾霾,春夏秋三季,虽然空气质量也经常不好,但是大面积的雾霾并不存在。
这说明雾霾的形成,一定和季节、气候有关,夏秋季节,太阳光强烈,空气对流比较快,即使有雾霾,也会很快消散。




北方的冬天采暖季,目前还主要靠燃煤取暖。同时,中国大部分的电力来自火力发电,又大量燃烧煤炭(中国除了煤炭特别丰富,天然气、石油都匮乏),两相叠加,整个冬季,北方数亿人口,摊入每人每天的烧煤量,也是极其恐怖的一个数字。
我在北京市郊的小区,每年秋末,一辆辆卡车拉来的取暖煤,能堆成一个小山包。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小区,一个冬天就要燃烧那么多煤炭,联想到整个北方地区,到处都是一堆堆这样的或大或小的煤山,在一个取暖季里被烧掉,这会产生多少排放物?




这就是我们无奈的地方,不可能停下取暖,一下子也不可能改变能源结构。

【防护林和风机】

如果你是70后,应该记得那首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没错,在80年代的电影电视里,黄土高原就是光秃秃的样子。
不过,现在“三北”防护林(东北、华北、西北)已经成型,而且覆盖很广。90年代北京经常遭遇沙尘暴天气,如今已经很罕见。
至于那首歌唱到的黄土高原,如今已是满目苍翠。2015年我开车到黄河壶口瀑布,沿途山上虽然植被不比南方,也是灌木丛生。




防护林逐渐建成,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北方的大风明显减小。没有了风,冬天的空气就不怎么流动,雾霾就很容易沉积下来。
除此之外,我在北京北面,内蒙、山西、甚至包括官厅水库那一带,发现到处都是风力发电机。——虽然理论上,风力发电机使用的只是风能的小部分,但是北京大风天气的减少,正好和这些年风机大规模扩张,时间点恰恰是完全重合的,其中有没有关系?我认为应该有。




即使在北京雾霾的时候,北京的延庆、河北的张家口一带,仍然常常有风,雾霾也轻很多,风似乎就止步在一群群的风机之后。——再次声明,仅仅代表个人观察的看法。

【北京独特的地理条件】

早些年,北京是一座边塞之城,是一座军事城市。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皇城。
在冷兵器的时代,北京城作为帝都有很好的风水,三面环山,东面靠海。依仗地理优势,很容易守住北面游牧民族的进攻。所以定都于北京城的皇朝,面积都很辽阔,明清两代基业还相当长。
不过,北京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于空气污染物扩散,却是非常不利的。风到此地止,霾到此地留。



颐和园看西山



所以,这些年下来的重工业发展,加上冬天的取暖燃煤,诸多不利因素全集合在一起,北京的冬天,想要雾霾少点都难。
写文章之前,问起北京的一位朋友,今天的朝霞是否属实。她说听说是真的,她没有亲见。不过她补充了一句:“这种天气,帅不了几天的”。这乌鸦嘴,当真是极准极准的——只要风一停,雾霾一准又回来了。

【汽车和尾气】

曾经我们如此羡慕西方的汽车社会,我们看着电影里的西方人,自由自在开车远行,只有咽口水的份儿。
从2008年开始,中国的汽车销量迅速提升。几年时间,不仅是世界第一,目前已经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的总和还多。
汽车带来的不仅是便利,同时还有拥堵和尾气。即使是雾霾天气里,城区的空气,也要比郊区更糟糕,PM2.5的数值更高。
中国崛起的时候,全世界的优质资源,早已被西方瓜分殆尽。反映在石油上,那就是我们只能用更贵的价格,买来更劣质的石油。——所以,我们国家的汽油标准,一直都比西方国家要低。




更多的汽车,更大排量的汽车(比如某静的5.0排量越野车),更拥挤的城市空间,更低的汽油标准,毫无疑问,汽车尾气一定是雾霾形成的重大原因。
除了限购,还有限行,还有没有别的方法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真的没有办法,那些抱怨雾霾最凶狠的人,往往只是希望别人不开车。至于他们自己,这些人多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革谁的命,都不要革他自己的命。
所以,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短期内无解。

【治理雾霾,不是没招】

不过,当初9.3阅兵,还有APEC会议,北京都有蓝天。
怎么确保蓝天?工厂大面积停产,汽车大量停开。的确有效,不过这只能是权宜之计。经济要发展,人们要就业,不可能长期停工。




既然能够造出“人工蓝”,其实国家层面,应该知道雾霾的主要成因。只是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有不得已的苦衷而已。
不过,治理雾霾,既是难题,也充满了商机。




想要彻底解决雾霾问题吗?对不起,办不到。除非真的“去工业化”。
先来看两组照片,




上图:43年的匹茨堡,钢铁中心
下图:如今的匹茨堡







上图:1958年的洛杉矶
下图:如今的底特律




美国如今是真的治理好雾霾了,谁去美国,几乎都会夸美国的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特别是当年大气污染严重的匹茨堡、底特律这些重工业城市,如今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和谐北美社会,你值得拥有。
外国的月亮不会比中国圆,但是也许比中国的清楚,这一点我们承认。
不过马上要上台的特朗普总统,正在号召制造业企业回归美国。还要恢复煤炭开采行业。难道此人真的疯子吗?



福耀玻璃美国投产仪式



前一阵,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生产的事,一时间刷爆网络。其实,玻璃制造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而且谈不上有多高端的技术。为啥美国人还捡了一个金元宝似的?
归根结底,美国人被“去工业化”的后果搞怕了。那些年,被IT高科技和金融行业的精英们忽悠,美国人以为只要有了美元和武力,那就是吃遍全世界。事到如今,才发现实业制造业如此重要。
如今的美国人,已经是饥不择食,不仅要开矿,要挖油,挖页岩气,还要准备逼着各路世界五百强把工厂重新安放回美国——包括福特和通用准备在墨西哥建设的工厂。
我想,再工业化同时伴随着污染,如今的美国人会不会干呢?也许现在还有人继续矜持,再熬上十年,怕是连矜持的资格都没有了。
中国人善于学习,当然不会走毛熊被忽悠瘸的路,自然也不会走美国去工业化的“自废武功”的道路。眼下的雾霾问题,总是要解决的,真的不能彻底解决,至少要改善吧。
雾霾的确是问题,而且是国家、社会的大问题。每一个问题,特别是民众关心的问题,除了是问题,也是契机,同时还是商机。——虽然这商机有点沉重,宁可它从来没有过。

【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一切问题的“政治正确”。仿佛不提这个词,就是思想不解放,一定要保护落后产能一样。
产业升级自然是应该的,特别是产能过剩的今天,仍然有很多高端领域亟需突破。比如,最近刚刚突破的圆珠笔头用钢材。




产业突破会带来利润大幅度上升,以刚才提到的“笔尖钢”为例,这项技术突破,能够每年减少上亿的进口量。
不过,这样的产业升级,能够减少污染吗?反正我没有算出来,这每年不过几千吨的特种钢,放在中国超过8亿吨的钢铁产量中,到底能够占多少比例?——或者,本来这些特种钢的污染,从国外转回到国内了?
当然,很多人都希望象淘宝、腾讯、或者百度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产值高、薪资高、科技含量高,但是偌大的中国,不可能靠BAT再加上一些中小型的互联网企业,他们能够解决的就业也是有限的,更不要说,他们不生产实物。——另外,他们的能耗一点也不低。
支撑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应该是高中低端都有的产业。产业升级是竞争和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不是手段。至少,在很多领域,我更希望有一些老的技术,比如那些原汁原味的小时候吃到的东西。
要说通过产业升级减少雾霾,能够下功夫的环节,也只有节能和排放了。在合理代价内,尽量采用更节能的技术,使用排放污染更少的工艺,在不伤害工业实体的情况下,降低污染,把一些有污染但是又不能去掉的产业,搬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
2016年七月底参观曹妃甸,在首钢京唐公司的钢铁厂,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座靠近海边的现代化钢厂,不仅拥有极低的物流成本(钢厂就在港口边上),而且对节能和环保排放,建立了很高的标准。不仅使用钢厂的余热发电,还大大降低了废气污染物。——至少当天看来,在首钢曹妃甸的厂区一带,空气质量都比唐山市内还好很多。




看来,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工艺,将工厂搬迁到合理的地方,不仅有利于环保节能,也不会导致“去工业化”的后果。

【改变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中国现在的能源结构,还是以燃烧煤炭为主。2015年,中国的煤炭产量是37.5亿吨,预计到2020年前后,产量要稳定在40亿吨左右。
这些煤炭,用于煤化工的比例不高,主要都用在炼钢铁或者发电、取暖、燃料上。天然气燃烧比煤炭更清洁,中国年消费量大概是2000亿立方米。一个立方米天然气的热量,相当于1.2公斤煤炭。也就是说,中国天然气能源,每年可以产生的热量也就是2.4亿吨煤。
那么,我们能不能多烧天然气,少烧一点煤呢?答案仍然是No。因为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并不丰富,大量需要进口(从中亚、俄罗斯还有中东,通过管道输送,还有海上的LNG船)。
柴静说美国有六千多开采页岩气的公司,所以页岩气价格很低廉。只是,中国不可能复制美国的经验。真的,连几座钻井都不能复制。细节就不说了。




所以,在石化能源上,中国可选择的余地,真的很小。真的要改变能源结构,只能用核电、风电、太阳能了,还有也许遥不可及也许光明在前的核聚变。
每一种新能源,目前都有重大的缺陷,要么产出太低,要么不稳定,要么本身对气候有其他影响(比如风电)。
在节能上,我并不怎么看好人类。每次节约出来的能源,往往都会被用在其他更多的花样上。互联网经济,大家认为很节能的了吧?实际上情况呢,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总耗电量大约占全球耗电总量的8%。你在淘宝上成交一个单,大约要消耗煮熟两个鸡蛋的能量。——一台云服务器,每年大概要消耗5000元的电费。




所以,中国和美国的气候协议,只是承诺2030年以后碳排放达到峰值——至于达到峰值以后,是维持,还是降低,我持半对半的看法。
能源结构很难大幅度改变,消耗又降低不下来,因此减少雾霾的任务,任重道远。

【交通方式改变】

与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改变相比,交通方式的改变是最有可能减少排放的领域了。
电动车替代燃油车,高铁替代飞机和长途大巴。虽然发电的一方,不免污染,但是远离城市,污染源相对更好控制。而铁路运输,是在所有现代运输方式中,单位能耗最低的,数据显示乘坐同样里程的高铁,能源消耗相当于飞机的九分之一。
地铁当然比大巴污染更小,人均消耗能源更少,而且还不受气候变化影响,准点准时。
短距离的出行,出租自行车,还有出租电动车(已经有很多厂家准备在做了),已经越来越普及,不仅灵活方便不堵车,还能够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至于电动汽车,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几年内会迎来一个快速成长期,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的产业链。甚至会带动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
中国货运目前大量采用公路方式,这消耗了大量的柴油资源。而柴油车燃烧的污染非常大(大众为此还被美国天价罚款)。为了降低这个资源消耗,同时改变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度越来越高的状况,铁路货运要重新崛起(美国的货运就是以铁路为主),铁路货运的碳排放不到公路货运的四分之一,价格还有优势。等中国客运量逐渐迁移到高铁上以后,货运专线会重新崛起。




有意思的是,滴滴这样的软件,不仅让人们出行打车更方便,而且还能够大大降低汽车的空载率(就是漫无目的地游荡找客人),拼车也降低了人均的碳排放。客观上,互联网打车行业,竟然也降低了不少无谓的能源消耗。
在交通出行这个领域,节能减排的需求,会促进很多产业的发展,让中国的交通产业跃升一个新台阶。需求促进产业升级,这方面商机无限。

【环境的改善】

在北京的时候,我经常跑去北京昌平市郊的滨河公园,这是一个新的生态湿地公园,顺着以前的老河床建起来的。
一开始,我怀疑它是否能够蓄水。因为北方太缺水了,北京的很多河流都是干涸的,卢沟桥下的永定河,不知道断流多少年了。这样一座京北的湿地公园,到底能够蓄多少水?没有水,还能够叫做湿地公园吗?
南水北调中线进京以后,北京本地的水源使用量大幅降低,为生态用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2016年再回到北京,我发现这个湿地公园不仅成了,而且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灵气。




后来,我一直在想,真有中国人搞不定的事情吗?治理雾霾的确很难,更充满了互相矛盾的抉择,既要工业强大,社会就业充分,又要青山绿水共为邻。
但是,我仍然持有谨慎的乐观态度。在资源约束很紧,社会就业压力巨大,不搞“去工业化”,还要减少雾霾污染,我们仍然可以大有作为。
那些批判讽刺中国雾霾现象的外国人,以后会悔之莫及的,因为当中国人在这方面努力的时候,会发展出一堆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会在全球大卖特卖。——比如比亚迪的K9电动大巴,就是实例。
哪一天巴黎和伦敦这些至今仍然受到雾霾困扰的城市,跑到中国来取经,我一点都不会奇怪。中国问题的确很多,但是中国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大。雾霾是发展中出来的问题,通过发展会逐步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