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惊呼:日本没有读到中国人的“心声”
2016-02-17 13:10:51



日本《每日新闻》16日刊登该报中国总局局长工藤哲的一篇文章,题为《切实感受到理解对方的重要性》。文章认为,日中之间要改善关系首先要从了解对方入手,不要给用一成不变的固化框架看中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本心都不希望日中交恶。全文如下:

2012年9月,因日本政府国有化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网注)引发中国强烈反对,中日关系趋冷,大规模反日游行在中国各地爆发。也是在那时,我们发起了“邻国的心声——中日民间对话”专题报道。在中国经营的日本超市遭到破坏,鸡蛋、石头也砸向日本大使馆。乘坐日本车的中国男子被游行人群暴打至重伤的事件也被中日两国媒体大范围报道。另一方面,一部分中国有识之士仍秉持理性的观点。我们发起这一专题报道的宗旨就是要介绍这些“民间的声音”。

三年多来我们总计刊登文章19篇。其间经历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北京大阅兵等多个引发中日关系动荡的事件。但是在与采访对象面对面、认真倾听他们的话便会发现,没有人真心希望中日间的对立升级,而且都表达了在维持关系稳定的同时实现发展的意愿。

中国人对日本的敌意并没有政府宣传的那么严重,我们读到了这样的“心声”。我想,如果在个体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尊重对方的立场、冷静倾听、逐步建立起信赖关系,那么即便自己一方的主张激烈,也能得到对方的理解。

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了解对方,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和冷静面对。我所担心的是在思考问题时囿于“中国人=没素质”这种刻板的印象,这将导致思考陷入停滞。在北京的确遇到过态度恶劣的民众等等不愉快的事情。空气污染、物价高企、不稳定的中日关系都是导致印象恶化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中国人”的范围很广,仅仅靠“爆买”这样一个词是无法完全涵盖的。

自我2011年春赴任中国至今已经有五年时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民众的交流方式也转变为“微博”和“微信”。老百姓的着装也越来越讲究,城市里比日本人薪水高的人并不罕见。以前市民对严重的空气污染不以为然的态度令人惊讶,但现在每当空气质量恶劣的日子大部分人都会戴上口罩。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这个迅速变化的中国取决于我们能否与之亲密接触。

一系列的采访也促使我对如何报道中国有所思考。常规的报道无外乎领导层的动作、外交、经济、社会问题、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等。但是这些刊登出来的新闻在现有框架下并不能完全表达人们的心声。

现任驻华大使木寺昌人将当下的中日关系形容为“爬坡”。虽然总的基调是上升,但也面临不进则退的局面。

作为媒体,有必要发出那些不断变化着的“民众”的声音、为读者提供更多自己切身感受到的东西。今天中国所发生的都是多种主题交织在一起的事情,依靠旧有的报道方式已经难以做到全面。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对激变中的中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