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重大的活动,天气因素、天气预报和天气保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某年的国庆阅兵、某年的奥运会开幕式,都预报活动区内有小到中雨,而特别采取了人工消雨的临时措施,确保了超大规模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也说明了靠现代科技手段人工局部干预小气候是做的到的。但是陆地上局部区域的人工天气操作,放到大海上就未必能够同样奏效了。这是因为陆地毕竟绝大部分是相对干燥的土壤和岩石,而只需要对低空一定范围内的水汽含量进行影响就行了。而海上环境却复杂的多,即使同样可以人工干预低空的云层和水汽含量,但是海水本身蒸发迅速。干预速度根本赶不上海水的自然蒸发速率和海风对气团的吹动。因此海上的消除雾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靠4到5级以上的风场的吹散。海雾说到底是海洋上低层大气中的一种水汽凝结现象,对海洋航行安全和海上活动是一种有负面影响的因素。
海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海上水滴或冰晶的大量积聚,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以下,雾的厚度通常在200〜400米左右。海雾在海上形成后,会随风向风的下游扩展。在沿海地区,海雾可以登陆深入陆地,有时达几十公里,登陆后的海雾,仍保持海雾的特征,但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很快变性消散,或变成低云。在近海处,登陆的海雾虽不断消散,却又不断有新的海雾从海上补充,所以沿海地区有时海雾会持续几天。海雾有多种:包括平流雾、混合雾、辐射雾和地形雾。形成条件与海面温度、海气温差、气流风场等。海雾本身不是这些年大家谈之色变的霾。在全球凡是有海洋的地方,都会有海雾产生。有些地处偏远的海洋区域甚至几乎没有人类活动,自然空气质量极好,悬浮颗粒几乎没有的海区。比如南极近海,但仍然会有很大的海雾,比如前一阵导致雪龙号撞上冰山的南极周边大雾。
早在几百年前的大航海时代,大洋上突然生成的海雾就曾经造成很多奇异的事件。比如同伴航行的远洋帆船突然会消失一艘;而海雾中也会突然冒出一艘消失几十上百年、船上根本就没人的“鬼船”。因此自古以来海员没有喜欢海雾的。到现在海雾也是海运和各大港口最头痛但又没有多少办法处置的事情。过去的海雾和人类活动大多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不等于说在当今人类活动密集的陆地周边海上生成的海雾,就和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无关。根据瀚海狼山个人的常年观察,认为在黄海北部,特别是青岛近海,海雾的发生概率还是和经济活动和空气总体质量有关。
平流海雾是黄海海雾的一种主要类型。海雾发生地区域大致限于表层水温低于20℃的冷海面。对于20℃表面水温这个界限,也并非各海区都是一样的,像黄海北部8月份的雾就发生在表面水温低于24℃的海面上。我国近海有利于雾生成的表面水温的界限值应该确定为24℃。海雾发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单一的海面水温条件,只有当水温条件和气象条件都合适,才可能有利于雾的发生。2月黄海和东海的表面水温虽然不到20℃,但时处隆冬,风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少,不能提供合适的成雾气象条件,海雾很少。进入4月份之后,黄海表面水温仍低于20℃,但此时气象成雾条件优越,多有海雾发生。
而青岛近海的海雾,则发生概率更高,可以说从当年的4月份一直延伸到当年的8月底,即使在内陆是炎热的盛夏,青岛近海也极容易产生大雾。这甚至造成在内陆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很好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在青岛普及率并不高。这是因为一旦有海雾,光照条件就大大下降,而这样的天气,在一年中能占到一半。
那么是不是黄海北岸周边都和青岛一样多发严重海雾呢?也不是。瀚海狼山曾经亲自考察过。若在青岛市区沿海有大雾的当天,沿滨海道路开车往东或向西南,行驶出150公里左右,到了人口和工业都相对稀少的沿海,则同时只有一点点雾气或者干脆就是晴天碧海。这说明青岛附近的海雾,还是明显受到人为活动密度的影响。当前大青岛区域目前有1000万以上的人口,工业商业活动密集。造成空气中常年的悬浮颗粒较多,虽然海边环境对比内陆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地区空气质量要好。但是较多的悬浮颗粒造成南来的海上湿润空气会更容易凝结成长达半年的高概率海雾。因此环境综合治理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