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口百万大“逃亡”的背后?
2016-04-02 13:38:00



3月初,因为毕业生买房“零首付”闹得沸沸扬扬的沈阳,3月28日,发布去库存“22条”,新政删除了购房“零首付”政策。而沈阳楼市新政的背后,东北经济增速提不上去,人口数量却在一天天减少。

3月28日,沈阳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个人购买住房契税税率超过1%的部分,市及区、县两级财政给予补贴;加大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力度,实行“认贷不认房”政策,借款人可与其父母或子女互用公积金进行贷款和还款;

意见还规定:支持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新毕业生购房。对毕业未超过5年的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沈购买商品房的,给予住房公积金政策支持,最高贷款额度为单方60万,双方80万元。对在校生购买商品住房的,给予每平米200元的奖励政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意见》中删除了“首付比例实行零首付政策”这一条。

沈阳楼市新政是项庄舞剑 意在“留人”

参与《意见》制定的沈阳市政府相关人士告透露,《意见》是在楼市去库存的大背景下出台,政策“组合拳”力度大,目的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也为了沈阳市经济平稳增长,让老百姓享受改革成果。

上述相关人士称,此前研究过对沈阳大学生的首套房“零首付”,由于此政策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所以没出现在上述意见中。虽然沈阳目前还是人口净流入城市,但人口流入量有所减少,因此市政府未雨绸缪、求才若渴,为了留住人才,对大中专生在校生和毕业生推出了购租并举的组合政策。有条件购房的,可以领取购房奖励和享受更加灵活、力度更大的住房公积金政策;无条件购房的,可以领取租房补贴,同时还将该部分群体纳入到公租房的保障范围。因此,网上就流传出“读书到沈阳,毕业就买房,要想早买房,读书到沈阳”的顺口溜。

该人士指出,沈阳市政府出台《意见》主要是为了促销售、稳房价,《意见》出台后,由于力度较大,一定会对商品房销售有促进作用但是不会带动房价大幅上涨,沈阳房价一直运行比较平稳,而且市政府也有已经制定了预案,本周将出台稳房价的通知,通过降低商品房预售许可审批“形象进度”门槛、加大入市量、保障房和租赁市场等多渠道来稳定房价。

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表示,沈阳政府此前的零首付政策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次出台的《意见》实际是一个各方妥协的修改版。作为中国的核心大城市之一,沈阳曾经是中国的工业中心,但现在却没落的非常厉害,相对于全国同等位置的城市来讲,沈阳的房价很低。现在这种稳房价的政策,特别是对高校、中等职业学生给予优惠,实际更多的不是房地产政策,而是人口政策。

张捷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人口的带动作用非常重要。东北是人口流出区,现在愿意留在东北的年轻人很少。政府给年轻人一定支持,让其买房,实际是想让他在东北安家。现在中国人口政策的转向很明显,对于人口流出地区来说,争人口的政策会有很多。

东北经济悲观 每年200万人迁出

此项政策的背后,集中反应出政府的迫切心理,通过去库存的方式,化解金融风险同时,驱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缓解空前的财政压力。不过,结合现实环境来看,即使政府出台再优惠的政策,也很难激发起人们的购房热情。因为,人们购房不仅取决自身收入状况,而且和对经济前景的预期紧密相关。而目前东北经济形势,可以拿“悲观“二字形容。

经济增速提不上去,人口数量却在一天天减少。东北三省在承受转型难、改革难困苦的同时,如今又面临未富先老、人口外流的压力。由于出生率低、流出人口与日俱增、老龄化程度加剧,危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就业,专家指出,东北人口的净流出已经影响到经济复苏。

2015年中国31个省GDP增速排名中,全年GDP增速排后五位的为河北、吉林、黑龙江、山西、辽宁。其中,吉林、黑龙江、辽宁GDP增速分别为6.5%、5.7%、3%。从工业增速看,根据统计局数据,2015年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0%,其他地区平均值为7.5%。从投资增速看,辽宁去年遭遇断崖下挫,投资下跌27.8%。

传统制造业严重受挫引发人们悲观预期,大规模人口外流成必然现象。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东北地区每年净迁出人口数达200万人。这不仅导致当地需求进一步下降,对制造业和地方财政造成冲击,而且使房地产市场库存积压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东北房地产库存有多严重?以沈阳为例,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沈阳房地产库存2,874万平方米,在全国29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一,预期需要20个月左右才能消化完库存。高企的库存迫使当地房地产企业千方百计进行营销。房地产新政出台之前,就有开放商为了跑量,直接为购房者提供首付贷,但效果仍不明显。沈阳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处境更加艰难,有的东北三四线楼市商品房跌至“白菜价”,腰斩50%依旧无人问津。

计划经济阴魂不散

曾经,计划经济的鞭子驱赶着东北经济快速前进,而如今,计划经济像是笼罩在东北上空驱散不去的阴霾,成为阻碍东北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2000年初期,国有企业贡献出东三省三分之二的经济生产总值,经过十多年的调整,这一数字降到了50%左右,但仍远高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国企比重难以降下来的原因在于,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东北的国有企业已形成了一个个坚固的利益堡垒,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推进产生了巨大的阻力。而国企在资源分配和占有等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国企所占比例过高、过于强势对民企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抑制了东北经济的整体发展。

此外,计划经济影响的令一面是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失调。十分讽刺的是,东北在国家的《振兴规划》指导下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在十年的努力下传统制造业的比例反而上升,服务业的比例不升反降。2013年,东北制造业占GDP比重为50%,而十年前这个数字是47%。服务业发展缓慢加重了东三省经济的萧条,产业结构陈旧导致生产低效、环境污染等问题。

然而,思想文化落后更像是计划经济时代残留下的一条甩也甩不掉的尾巴。今年7月,中央派遣人员调研东北,结论是:官僚主义严重,数据造假猖獗。尽管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春风吹向我国大地,但在重工业和国有企业统治下的东北,只是套上市场经济的外壳,企业、政府的运作还是旧的一套。在这种情况下,身处于市场经济的人们却不相信市场,比起市场规则,人们更相信关系人情。

我们只想在这座城市里面有个家,但是,高不可攀的房价让我们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