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自从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的概念之后,全中国人民嘴里不说,心里总还是有一丝隐忧。现在的一带一路的“带”和“路”上又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国与国之间纷争不断,战火连绵,许多国家政治不稳定,而且又是极端势力最猖獗的地区。我们满怀爱心出发,好心未必会有好报,时时刻刻都有个万一问题,万一这样或者万一那样,不吉利的话就不说了,反正中国人讲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随着中国国力的迅猛增长,同时随着中国眼下军事改革成果的不断显现,中国海军走出去保卫一带一路就成为了必然。航母必须有,两栖战舰必须有,与航母和两栖战舰配套的各种装备也必然要跟上。
2015年3月20日国内媒体传来令全世界都惊诧万分的消息,中航工业成发与中航空天发动机研究院就短垂项目加工合作举行签约仪式。短距起飞/垂直降落飞机推进系统项目(简称“短垂项目”)是针对提高海军两栖作战能力,填补该类作战武器装备空白而进行的探索项目。
背景资料:垂直起降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飞机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飞和着陆的技术。它是从5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的一项航空技术。虽然起步相对较早,但是受制于飞控、发动机动力、材料等多种因素导致成功服役的战机相对较少。垂直起降战机对跑道条件要求低,能在前沿和攻击舰上跟随地面部队部署和攻击,对前方支援响应速度快,使用非常灵活。
超级猛料啊!看来中国已经启动了短距起飞/垂直降落飞机项目,这个消息犹如平地一声惊雷滚过了天空,又有如在国内军事论坛的油锅里撒上了一把盐,把本来就一直穿着白裤衩的人脸上崩了个七晕八素,这步子迈的是不是太大了!
其实短距起飞/垂直降落飞机最大的难点不是飞机本身,最大的难点是发动机,而短距起飞/垂直降落飞机的发动机最大的难点不是发动机本身而全在喷管上。喷管也不算难,不就是可以弯来弯去吗,关键的关键是弯来弯去要耐磨,还要耐高温,特别是弯来弯去不断活动的喷管封严片要耐高温耐磨达到封的严的效果,不至于跑火,一跑火发动机就烧了。美国的F22和俄罗斯的T50都有发动机矢量喷管封严片跑火造成的损失。但是耐磨和耐高温的材料中国已经解决了。今年曝光的北航大学王华明教授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申报公示材料(3D打印)就赫然显示:这项成果应用:2002年起已获得多项应用。
1. 超高碳Cr-Ni-C金属基高温自润滑耐磨涂层技术,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刷式封严跑道,...通过整机装机试车考核。为推力加大型FWPXX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全金属间化合物基高温超硬低摩擦耐磨涂层技术,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矢量喷管圆弧凸轮机构”,累计挂片试车216小时,无明显磨损,无物理损伤。
我们知道,战斗机的航空发动机矢量喷管摩擦的频率和力度要远超过垂直起降发动机的喷管,解决了前者,后者也不是难事。
中国人讲话“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成发与中航空天发动机研究院短垂项目加工合作举行签约仪式,说明因为有了王华明教授成功的先例才敢于进一步进行“加工”,加工就是开始制作了,纸上谈兵就是还停留在动嘴不动手的阶段,开始加工,说明是工程实践,不光是停留在纸面上。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短距\垂直起降的战斗机已经有型号立项,这与坊间盛传中国将制造大型两栖攻击舰的消息遥相呼应、顺理成章。
之前中国在泰国曾经展出过出口型的2万吨级的两栖作战舰的模型,这真的是中国海军将来要装备的两栖攻击舰吗?怎么尹卓将军在多个电视采访和访谈节目中说中国将来的两栖攻击舰是5万吨的呢?
首先,3万吨以下的两栖攻击舰,比如西班牙和和意大利的以及法国的西北风、日本的出云,都是3万吨以下的,虽然这些两栖攻击舰可以深海作战,但是设计思想还是围绕区域作战和维护在第三世界的利益,所以,这些舰有的号称航母,有的号称两栖攻击舰,其实单就能力而言,都算轻型航母,真正打起仗来,高烈度的战争根本对付不了。
中国要造航母将来都是八万吨以上的重型航母,如果配属的两栖攻击舰在三万吨以下,真正打起来不匹配,不凑手。最主要的是,根据将来的作战需求,两栖攻击舰很可能单独组织特混编队独自完成任务,同时完成垂直登陆和垂直打击任务,避开“红滩头”(艰苦卓绝的滩头血战),这样一来,对平面攻击的需求就下降,不再需要单纯的抢滩登陆,所以,将来的中国两栖攻击舰装载气垫船的任务会交给坞登。
世界上适合登陆舰和气垫船平面登陆的海滩和地域不超过30%,防御方就可以只在这30%的地域防御你,攻击方的选择性小,主动性少,登陆的成功率就小,伤亡就大。但是适合两栖攻击舰垂直登陆的是100%,那么攻击方的主动性就大,选择性就多,伤亡率就小,防御方防不胜防,攻击方的成功率就大。
一般垂直登陆和垂直打击的距离都在纵深100-200公里之间,弱点就是火力投送和空中掩护不足,缺少固定翼战斗机的有力补充,这就是两栖攻击舰携带固定翼战斗机的根本原因。
美国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可以携带32架固定翼垂直短距战斗机,同时起降7架大型直升机,实际上就是一艘没有固定翼预警机的航母,只是与航母的任务不同而已。
当然,两栖攻击舰在执行任务时一般也会有一到两艘航母随同执行任务,但是任务的性质是对陆攻击,区别主要在不是海战。
另外,5万吨的两栖攻击舰可以在3万吨以下两栖攻击舰不能作战的高海况条件下作战,也给了随行的航母少了作战条件的约束,所以,大型两栖攻击舰任务条件更宽泛,受天候条件的影响更小,防御方更难防御。
我们说回短距垂直战斗机。
过去这个项目一直没有启动,主要是大推力的航空发动机还没有解决,短距垂直战斗机都是单发,要求的推力更大,比如美国的F35B的F135,推力19吨,比F22的F119都大,是现在军用大推里推力最高的。
所以,这个消息侧面告诉我们,国产的大推力发动机已经解决了,推力至少应该超过涡扇15,也可以是涡扇15改进而来的,这才是值得喝一杯的真正原因。
我们在没有看到国产短距垂直战斗机和大推力发动机和风扇之前,可以参考F35B和F135发动机。
最后补充一个消息,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12年12月,就因看到沈飞公司曾展出过的一种短距起飞/垂直着陆飞机遥控模型照片就宣称,中国拥有类似F-35B短距起飞/垂直着陆战斗机的日子为期已不远。这种飞机采用鸭式布局和隐身设计,由两台发动机提供动力,机腹下有专用风扇提供升力。还说,这并非中国唯一的短距起飞/垂直着陆战斗机设计方案,成飞也有考虑。
这个消息与现在这个中航工业成发与中航空天发动机研究院就短垂项目加工合作举行签约仪式的消息互相印证,可见《简氏防务周刊》这个世界军备媒体情报老大的信息还是蛮灵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