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补给舰是水面舰艇战斗力的倍增器,也是构建远洋海军的标志性装备。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综合补给舰的支持,性能再先进、数量再多的航母、驱逐舰、护卫舰也没有用武之地。中国海军在80年代以前,奉行的是“飞、潜、快”的黄水海军作战思想,没有远洋作战的任务需求,在综合补给舰领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改变这个现状的最初动力竟然来自航天部门。为了给洲际导弹、人造卫星的测控试验提供保障,1979年中国海军装备了第一代的905型远洋综合补给舰。
中国海军第一代905型综合补给舰为航天发射保障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905型综合补给舰满载排水量21740吨,舰长168.2米,舰宽21.8米,吃水12米;主机为1台丹麦进口的二冲程低速柴油机,功率1.5万马力,单轴推进,设计航速18.5节,续航力1.8万海里,自持力90昼夜。拥有4座油水补给站,2个干货补给站,舰尾有直升机平台,但是没有直升机机库,最大载重量为15230吨。1980年905型综合补给舰奉命执行了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运载火箭的试验船队保障任务,之后又伴随海军舰队多次参加远洋训练和国际访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乌克兰进口的“青岛湖”号综合补给舰一度是中国海军吨位最大的船只
然而作为第一代产品的905型综合补给舰,吨位较小,航速较慢,尤其是在高海况下的保障能力较弱。由于当时国内技术条件有限,自行研制的新型综合补给舰又迟迟不能定型,于是我国从乌克兰引进了一艘当时还是半成品的“青岛湖”号综合补给舰,1996年续建完工正式交付,在南海舰队服役。“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是当时中国海军最大吨位的舰船,满载排水量37000吨,拥有2座油水补给门架和1座干货补给门架,舰尾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和伸缩式机库,可搭载1架卡28或者直8直升机,最大载重量23000吨。
第二代903型综合补给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有8艘列装中国海军
“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装备了引进的俄制第二代补给装置,可以在一个门架上同时布设多个通道进行补给作业,补给效率比905型综合补给舰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采用了比较完善的自动化液压系统,大大提高了高海况补给能力。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海军水面舰艇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活动范围也逐步遍及五大洲四大洋,对综合补给舰的需求也是水涨船高日趋迫切。在自主创新以及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第二代的903型综合补给舰应运而生。
满载排水量接近5万吨的901型综合补给舰是航母战斗群的超级保姆
与905型综合补给舰相比,903型综合补给舰的吨位增加不大,舰长171.4米,舰宽24.6米,满载排水量23000吨,但是换装了新型的国产大推力柴油发动机,双机双桨推进,航速超过20节,还有新一代的干货/液货补给装置,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903型综合补给舰一口气建造了8艘,再加上仍在服役的2艘905型综合补给舰和1艘“青岛湖”号综合补给舰,中国海军远洋综合补给船队的实力已经稳稳坐上了当今世界的第二把交椅,仅次于美国海军,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中国海军的综合补给舰队已经稳坐世界第二把交椅
随着我国加速推进国产航母的发展,为航母战斗群量身打造的第三代901型综合补给舰又很快在世人面前惊艳亮相了。这是一款航速超过25节、满载排水量达到48000吨的大型快速综合补给舰,一举打破了“青岛湖”号保持的记录,其吨位尺寸和保障能力丝毫不逊色于美国海军最大最强的“供应”级综合补给舰,在技术上还有明显的后发优势。目前901型综合补给舰的首舰已经正式服役,后继舰也正在加紧建造当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综合补给舰助力中国实现“全球海军”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