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从B2到B21,其起飞、巡航、规避、投弹一直到完成任务返航,期间这类隐身轰炸机上的飞行员,仅仅作为自动系统的监控人存在。而留给飞行员本身直接干预的空间其实是极为狭窄的;基本只存在于最无聊的漫长的亚音速巡航段!比如B2已经发生过至少4次大的坠毁事故,导致至少2架堪称黄金等重的B2完全损毁,还有1架至今还在经历马拉松式的恢复期;只有1架受伤最轻的,已经重新组装二次涂装恢复了飞行能力。而所有这些坠毁事故,都发生在B2的起降阶段。最终公布的坠毁原因五花八门:什么用清水冲洗刚刚执行完了任务的机身,导致隐蔽的空速管进水,为机载电脑提供了虚假的高度信号;什么突然一阵强侧风导致自动驾驶系统的容错能力超标,结果出现低空失速!
图片
       
其实这些所谓的具体坠毁原因都是半真半假,本质上在于巨型隐身飞翼的自动飞控软件仍然存在大量的BUG,而且很容易在起降阶段突然面临不可控的强地面效应,因此导致飞控失效而迅速砸向地面。从B2的飞控系统与外界气象干扰相互激烈博弈的状态也可以看出,在起降阶段,B2的所有飞行员干脆就是个毫无用途的木头人!一旦出现起降阶段的飞行姿态异常,此时飞行员无论拉杆还是推杆,猛蹬左舵还是蹬右舵,都是白费力气!因为高强度飞控都把握不了的场景,你一个对外界的风速风向毫无感知能力的飞行员,此时再去干涉,只能放大坠毁风险而毫无正面的反馈效能。与之相反,正常布局的大飞机,无论是大型客机,还是大型运输机以及其他的特种大飞机。在起降阶段一旦遭遇强烈横风。
图片
        或者因为暴雨暴雪等看不清跑道的情况,有经验的资深飞行员,都会立即断开自动驾驶,完全变成纯手动操作,来完成高风险下的安全起降。由此可知,在最需要飞行员个人经验的起降阶段,B2的驾驶员都是一名无聊看客,那么还只能指望在巡航规避与投弹阶段,飞行员突然靠个人能力大放异彩?B2在实战中都是执行夜间洲际深度突防;所有详细的飞行路线与飞行操作细节,都是事先全部规划好的。比如从哪里飞过避开雷达与导弹阵地,从哪里绕行会避开对手几乎所有战斗机的夜间拦截等等。那么退一步说,如果B2在执行夜间突防任务时,突然被几十架高性能战斗机连续拦截,此时的B2驾驶员就一定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立即随意改变突防路线进行战术规避吗?实际上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
图片
       因为B2上面并没有大功率的相控阵雷达,更没有全方位的光电感应系统。即使到B21上首次装备了大型机头雷达,原则上也不准随便开机感知周边空情。一旦自身开机,还算什么隐身突防?因此B2的突防是真正的按计划盲飞!不管遇到拦截还是没有拦截,都当做拦截本身不存在!因为有拦截B2的驾驶员也不知道,更无法当场规避。而全球只有2个超级大国有夜间拦截B2的能力。对付其他阿狗阿猫,只要规划好突防路线全程盲飞即可。由此可见,B2与B21,都是天然可以更改为纯无人驾驶的。完全无人驾驶省略的内油空间,可以让80到100吨级的无人隐身飞翼轰炸机的有效作战半径直接翻番!一旦彻底解决了飞控与导航难题,无人系统比有人系统明显更好用。那么空中加油怎么办,明天再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