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奇怪为何超级大国在50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所谓的载人登月取样并且安全返回。为何到50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再次实载人登月并返回,甚至最近20年,连一个最基本的无人软着陆月球表面的新探测器都没有发射;还要把价值不菲的探测仪器,搭载在其他国家准备软着陆月球表面的探测器上“搭便车”。最终却因为技术普遍不过关而直接坠毁。导致NASA在一定程度上比探测器的产权国还着急的现象。有人说这是因为超级大国已经不屑于在“近在咫尺”的月球表面显示技术实力;没看到人家的火星探测器已经在月球表面实现持续工作3000天的超长记录吗?不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要说,软着陆火星的主要问题是距离远,发射窗口少。每过几年才有一次发射和登陆的机会。而月球相对火星确实算是“近在咫尺”了。
基本每月都有一次月昼下的登陆机会。但是月球表面没大气。实际软着陆难度其实是明显高于火星登陆的。登陆火星的探测器只要确保中途减速伞打开,就基本成功了90%;落地地点稍微偏一下也没关系,因为有着陆气囊可以做最后的缓冲。而软着陆月球完全靠反推缓冲,稍微有一点差池就会立即翻倒而造成着陆失败。实际情况是,从50多年前一直到现在,超级大国从来没有进行过一次无人软着陆月球表面再自动返回的项目。所谓的6次载人登月并安全返回,居然全部是靠手动完成的。因为50年前的计算机,每秒的运算速度只有几万次几十万次的水平。现在随便个人手里的智能手机的运算速度,在50年前看来都是外星高科技,是当时的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快。因此要用那时的阿波罗飞船上的主电脑来实现极其复杂的,
先分离软着陆,再上升起飞,然后再和轨道器对接返回,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工作据说都是阿波罗上的人类乘员手动完成的。那么人的手工如何每次都能确保成功?还6次载人登月都成功返回?那只有现场的实际参与者自己知道了。其实直到最近2年。超级大国的龙飞船才首次实现了和国际空间站的全自动对接。以前的所有对接和分离,全部是纯手工完成的。期间完全靠惯性导航仪控制飞行器上的十几个矢量喷嘴,在保持飞行器稳定的同时,手动模式控制不同空间飞行器之间的位移差异和距离差异。实际上就是一个解矩阵的过程。人工控制手柄,紧握手柄就让棘轮加速旋转,而松开手柄就等于让棘轮慢转或倒转。再加上模拟电路,形成了一个姿态和速度调整的随动反馈系统。但实际上人的手眼配合的反应速度,毕竟无法和当代的高智能电子设备对比。
比如阿波罗飞船着陆时就没有悬停避障这个功能。甚至测距雷达在接近月面时因为大量数据突然涌来,也会立即罢工。此时如果操作反推火箭的人的手稍微力度不对,那么就有可能落入陨石坑里导致当即翻船。当时的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很长的探杆。当探杆戳到月壤折断,则落月反推发动机自动关机。如此简陋的系统就敢送人上月球还每次都能成功。只能说是运气不是一般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