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陈涉当面教育一起干农活的同伴,说过的一句话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是谁?陈涉就是陈胜,也就是面对暴秦最早高举义旗,揭竿而起的那个人。后来司马迁能专门把农民出身并且功败垂成,连一代王侯都没做完整的陈涉专门在史记中作“世家”,地位等同与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世代诸侯,这评价绝对够高。也开创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先河。史记中是这么写的: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段已经进入中学课本。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已经是尽人皆知的成语。但是这里往往有两个常识性的误会。瀚海狼山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
鸿鹄是什么?鸿鹄就大天鹅。现代生物追踪研究认为,大天鹅可以最高飞到9000米的高度,并且可编队冒险飞跃地球上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而且大天鹅几乎从北半球的西伯利亚直飞南半球的澳大利亚(非一口气飞完,中途要降落觅食)。每年来回都飞2万多公里。因此几乎可以和现代洲际大客机比赛飞行高度和飞行距离。陈涉时代的古人并不知道鸿鹄可以飞的这么高这么远,但是平时看大天鹅和大雁飞到数百、上千米还是可以见识的。因此用鸿鹄高飞来形容有远大抱负的人。那么两个常识性的误会是什么呢?第一,就是很多现代人,把陈涉说的燕雀,解释为燕子和麻雀,说他们是只会绕屋檐低飞的凡鸟,不知道可以高飞万里鸿鹄的高远志向。但是把燕雀解释为燕子和麻雀是不对的。燕雀本身就是一种单独的小型候鸟,并非燕子和麻雀的合称。
燕雀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鸟,但是在北方说起“虎皮”,老辈人很多就知道了。这其实是一种外观和体型和麻雀很像的小鸟。只不过麻雀是灰褐色的羽毛,而燕雀是黄褐色的毛,有点像老虎的斑纹,所以俗称虎皮。因为燕雀体型小,又很像麻雀,平时也成群出现,低飞觅食,所以古人认为是一种胸无大志的鸟类。这就是现代人把燕雀理解为燕子和麻雀的误会之外的另外一个常识性误区。实际上燕雀也是和大天鹅一样,每年都在地球南北都往返飞行的候鸟,而且每年的飞行距离,几乎和鸿鹄是一模一样的。差别就在于,鸿鹄的迁徙是高飞数千米。一次性就飞行两三千里。往返地球南北飞一次只需要十几个起落就够了。而燕雀是集群飞行。最高也就飞千把米,地球南北飞一次,可能需要数百个起落。说来说去,当年的陈涉显然并不知道小小燕雀的最终航程,和志向远大的鸿鹄其实基本是一样的。但是他们每次起飞的“作战半径”却是差别很大。在狼山看来,载机大舰上急需的下一代隐身舰载机,其重型和中型的争论,说白了就是用燕雀还是用鸿鹄的争论。
当然中型机和重型机的体型差异。没有燕雀和鸿鹄那么明显。如果非要达到那么明显,必然是6代机有人机和有人机指挥下的集群作战的某种无人机群的区别。即使目前的美国海军,也越来越认识到大内油、大作战半径的隐身有人舰载机,配合大吨位航母与超远程无人攻击机,是未来50年海空作战的主要模式。
作战半径低于700海里(1300公里)的舰载机,必然会因为无对对手的还手之力而被迅速淘汰。导致即使不断加大吨位和内油的F35C,在美国海军都不受待见。但是美国海军目前又没有多余的2000亿美元的经费,去投资研发他们理想中的超远程舰载机。只能继续在F18和F35C上磨洋工。舰载机换代工作甚至不如海军陆战队。美国海军这种迷茫的10年,是谁谁家最好的赶超机会。选择燕雀还是鸿鹄?还需要再犹豫?基本可以确定新型隐身舰载主力机,是正常起飞重量33到35吨的双发重型机,适合世界一流的大吨位载舰。电磁弹射起飞,作战半径将高达1000海里(1852公里)。极限弹射起飞重量甚至可以到38吨,和45吨的无人远程攻击机相互配合加油。可打击1300(2400公里)海里之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