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与超机动性,这两个性能到底哪个更重要,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其中隐身性能的代表是美国的F-22,超机动性的代表是俄罗斯的苏-37/T-50,对这几款飞机孰优孰劣的看法,其实反应了评价者对现代空战的认知和看法。
近日,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协会、远望智库合作主办的“未来空中作战研讨会”在京召开,代表着国内空战领域各方面专家的人员到会并发表了对未来空战的见解;其中就有我国新一代隐身战机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
根据与会人员以及杨伟的发言,大意如下:未来空中作战更加强调对信息态势感知的要求,要求以更快的速度完成自身的OODA空战循环(观察、调整、决策、行动),并阻滞对方进行此循环。其中杨伟称,速度和机敏性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过失速机动性的意义在降低,信息掌控和能够全向攻击的导弹将更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OODA循环,隐身无疑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隐身将破坏对方的观察能力,从而使对方的空战进程卡在观察这一环节而无法继续,而具有隐身的一方将能够自由的进行自己的OODA循环,从而使整个过程得以快速的完成。
这样一来,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俄罗斯新一代的T-50战机。T-50作为隐身性能的门槛水平,其雷达反射面积约为0.5㎡,比美国的F-22以及中国的歼-20足足大了一个数量级。T-50的雷达虽然是比苏-35更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但由于机头直径较小,雷达T/R单元数量只有1500个左右,其探测距离按俄罗斯自己的说法,目前并不比苏-35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大。
据美国《航空周刊》称,在叙利亚战场,美国的F-22可以在距苏-35较远的地方向俄罗斯的苏-35发出明码警告,而苏-35却难以发现F-22到底在哪里。该刊称,苏-35对F-22的最大发现距离只有37公里,而F-22完全可以在这个距离之外发起攻击。
虽然该刊说的这一数字并不一定准,但在叙利亚战场的事实无疑说明,以苏-35战机的雷达探测能力、超机动性和非隐身性能,在面对具有优秀的隐身能力,同时机动性又好的F-22时,很可能会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对于T-50来说,其主雷达探测能力并不比苏-35强,隐身方面也只是比苏-35好的不是很多;T-50也许能在40公里处发现F-22,但F-22却可以在150公里处发现T-50,从而占据完全的主动地位,并迅速完成自己的OODA循环。
所以,T-50出现了这样一种窘态——还没服役,其设计理念就已经落伍了。这使笔者想起前苏联曾经的米格-25,也曾是在2代的米格21之后的一代新机,其飞行速度和高度达到了夸张的双2.8的程度,即使是真正的3代机,与其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但,终究,它的设计理念还是落伍了,即使是他的改进版米格-31,很早的就装备了具有夸张直径的无源相控阵雷达(1.4米直径,苏-27的是0.9米),也只能作为截击机使用了。
印度规划的新一代的FGFA重型隐身战机,以俄罗斯的T-50为基础改进而来,T-50的境遇将直接关系到FGFA的前景。如今,T-50面对“一服役设计就过时”的窘境,FGFA怕也好不到哪去。关键的是,T-50已经试飞的差不多了,离服役也不远了,而FGFA还在模型中,未来前景实在是难以看好。
国防现代化是买不来的,尤其是在货源国逐渐衰落的情况下。以印度这样的军力,和我国斗,即使在个别地方,在我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在前面几天能够占些优势,但一旦我国调兵遣将集结起来,印度将一败涂地。(利刃/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