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谈到:055A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定位为满排在1.7万吨;与此同时,超级大国海军的下一代主力神盾DDGX,也准备定位在1.7万吨到1.8万吨之间。这么一来,全球两大海军的下一代水面核心,基本都定位在1.7万吨这个级别。这难道是巧合,还是有所谓的攀比心理在里面?如果说完全没有攀比心理,肯定也是不够实事求是的。比如东亚有另外两家的,也准备把自家的下一代主力神盾,直接定位到更大的1.9万吨甚至2万吨级;而南亚某“海军强国”,也准备把自己未来的大型盾舰定位到1.5万吨到1.8万吨之间。因此说这些全球二三流的海军力量,单纯瞄准全球前2大海军而故意把自家的新造大舰放大出一批更大的舰体,本身确实有攀比心理在其中。不过这些二三流力量,
图片
说到底都没有独立建造一流神盾的完全技术能力。他们的盾本身,包括配套的导弹甚至舰炮;也包括主动力系统与舰艇作战系统,基本都是原装进口自超级大国。因此故意扩大吨位,真的是为了攀比而攀比。不过超级大国的DDGX与055A都定位在1.7万吨,却不单纯是为了要在基本体量上压战略对手一头,而是有自身更深入与更专业的综合考量。一般人讨论某型驱护舰,大多主要关心其航速有多高,携带什么先进的导弹与鱼雷;防空探测距离有多远,最大反舰半径与攻击陆地的半径有多大等等。其实这里面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这就是这类驱护舰的“自持力里程”。也就是在脱离专业补给舰与其他临时补给基地包括兼职补给舰艇的情况下,一型主力驱护舰的自身战斗航程有多少。
这个指标其实非常重要。每种主力驱护舰的自持力航程有远有近,但是基本可以认为其自身的满排吨位有多少,那么其大致的自持力航程就有多少海里。比如3000吨级的护卫舰,其大致自持力就是3000海里,如果是5000吨级的大型护卫舰,那么其自持力一般就是5000海里。7000吨级驱逐舰的自持力一般可以达到7000到8000海里;而万吨级的神盾驱逐舰,自持力一般在9000海里到1万海里之间。现代化的驱护舰上的设备相当完备和先进,具备冷库和多种成品仓库,因此其食品、饮料足够供应舰上人员维持数个月的海上战斗没有问题。而垂发系统又可以携带数十发到上百发导弹,也足够支持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因此限制现代化驱护舰自持力的最大因素,其实是对日常动力燃油的消耗。从这一点上来讲,
发展全核动力的驱护舰似乎可以简单的解决自持力这个大问题。不过全核动力舰艇的总体出动率却不如常规燃油舰艇,当今的核动力舰艇基本是工作1年就要维护上3年。而燃油舰艇却可以随时开动出海。而且燃油舰艇也不能等自身燃料在航行过程中全部消耗完毕才开始补给;一般消耗到一定比例就必须中途进行物资与燃油的补给。这就造成大部分舰队对补给舰的依赖性很强。而早在1982年的马岛海战就已经证明,舰队中的补给舰因为航速、体量以及防御能力的不足,自始至终都是全舰队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一旦舰队中的补给舰战损,就会造成理论上有上万海里自持能力的主力驱逐舰的实际自持力下降一半到5000海里上下。五六千海里等于上万公里,看上去不算短。但是舰队作战是不断运动的。
图片
图片
补给的不足,会造成远海特遣舰队作战能力的快速下降。从这一点来讲,当前的万吨级神盾其8000海里以上的自持力其实都是不够远的。而把下一代主力神盾定位在1.7万吨,那么其自持力将首次接近2万海里,这个距离可以完成99%的未来海上战役。因此1.7万吨级主力舰,就等于可以摆脱补给舰的羁绊而独立完成任何海上长距离作战任务。在新一代全核舰队成熟之前,配合航母全球化作战。1.7万吨级的舰体,还可以适应10米级以上的大型ASBM的部署,以及大型电磁炮等新概念武器系统的布置。可见这个1.7万吨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而设置的最佳吨位。只可惜至今西方世界没有合适的动力系统及其配套的高超武器,因此DDGX系列再折腾也不是055A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