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最可靠的朋友还是他:同巴铁般亲近 把最强火箭交到中方
2016-07-08 10:48:10
根据中国航天相关集团报道称:乌克兰南方设计局总经理兼总设计师杰格嘉廖夫在6日到访中国,除了回顾双方良好的合作历史以外,更加深入合作力度-签订了有关航天合作项目的协议。虽然没有对外说明是什么项目,只是说是商业合作项目。不过,目前来看新乌克兰的南方设计局,这个曾经研制出SS-18“撒旦”全球最大的弹道导弹的设计局,目前仅存的航天领域的完整项目就是“天顶”号运载火箭。而这种火箭上面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项目,RD-170/RD-171型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对比中俄一直在谈的RD-180火箭来说,这才是曾经的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真空推力达到了806吨,而RD-180才423.4吨。由于乌克兰南方设计局和中国方面的关系已经不是合作那么简单了,这位总设计师今年已经第三次到访中国,可见双方商谈的这个项目之关键程度,非常大可能的就是“天顶”号运载火箭的出口项目。 原本“天顶”运载火箭是前俄时代的为了推举“能源-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计划”而研制的超大型火箭,当时工程师们甚至直接打算使用“天顶号”火箭的第一级作为后来最为著名的“能源”号火箭的助推器。随之配套研发的就是RD-170和RD-171两款火箭发动机,这两者差别是在RD-170只能在一条直线上来回摆动,而RD-171可以在两条直线(方向轴)上进行摆动。作为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发动机,当时设计的“天顶”运载火箭第一级只需要1台发动机推进就能升空,当然这显然是受到了当年N-1多台并联项目的影响。 如果单单说推力大就能位列“最强火箭”显然不科学,上面还有美国的“土星-5”运载火箭。说“天顶”火箭它最强还因为当时率先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这跟当时还在使用肼类推进剂的俄国其他火箭相比,领先了整整一代,这还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可见当时乌克兰在这一领域的积累深厚程度。还有一点不得不佩服,“天顶”号火箭发射实现了完全无人化操作,这个确实在当时太惊人了;我们日常见到的发射场哪怕到了最后一步点火发射,都有人在地堡内值班监测,“天顶“号火箭居然实现了完全自动化。火箭从吊装开始就使用机械臂吊装到发射塔架上,组装链接这部分需要人员操作,随后人员就可以撤离了。发射准备的燃料注入、点火,或者火箭取消发射时,抽取燃料,撤下火箭这些操作都不需要人登陆到塔架上完成,这个现代化程度确实在当时都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还有一点就是其发射架上基本没有能够被尾焰烧毁的东西,整个发射架经过5个小时的维护后,就可以继续再发射。这些领先于当时,哪怕是领先于现在大都数火箭的性能,称其为最强丝毫不西显得夸张。理念上最强,设计自动化领先,不得不说乌克兰的南方设计局在当时全球的航天领域中处于绝对顶尖的位置。 不过时过境迁,现在乌克兰的南方设计局居然要靠着设计手持式武器来度日。根据不完全统计,其成熟技工甚至以每天40人的速度在流逝。之前大量的国际合作项目,比如给巴西生产的火箭发动机、给美国生产的上面级等等都处于停滞状态,因为曾经乌克兰最大的主顾-俄罗斯不下单了。这样的情况确实是谁也想不到的窘境。 同样面对时间困局的,急需大型火箭发动机的中国航天。虽然中国航天的“长征-7号“液氧煤油发动机的YF-100已经试验成功,但是推力级别才120吨。哪怕是对比俄罗斯已经现成RD-180发动机仍然不及30%,虽然后面还有YF-200甚至还有YF-600项目,但是这个路线图已经到了2030年,时间对中国航天人来说是相当宝贵的。许多大项目都要在2025年前加速完成,如果能够在此时获得乌克兰“天顶”火箭的全力技术支持,无疑这将会使得中国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获得一次飞跃。当然,中俄之间的RD-180火箭发动机是否完成最终谈判这点仍然值得推敲。但是乌克兰和中国方面的合作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这点不用质疑。 大家常说中国有两个绝对的铁哥们:一个“乌铁”,一个“巴铁”,从现实来看确实如此。这两个铁哥们都跟中国相当亲近,全方面合作也是相当到位。乌克兰更是支援了中国大量工业项目,比如航母制造和焊接,发动机等等。至于这次出口“天顶”火箭,乌克兰方面其实也冒着相当大的压力,一方面是美国不希望乌克兰把自己的航天产业转移出去;另一个方面,是俄罗斯在和中国的RD-180火箭发动机的合同中,存在“排他条款”,只能从俄方一家采购,其他家不得进入的高围栏标准。虽然这个是防务合同中常有的情况,但是乌克兰能够顶住压力出口给中国相应的“天顶”火箭,也相当的难得了,没有良好的关系肯定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