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战舰的大多数舰首都是前倾的,其实大部分民船的船首也是前倾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2个,第一就是在浪比较小的时候压住浪,而在浪比较大的时候,直接把浪给劈开。因此现代军舰为了追求高航速大多数是深V穿浪结构。就是要么直接用船头压住浪,要么劈开浪前进。在浪比较大而且和船舶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情况下,海浪都会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要尽量的压住或者直接劈开。一战以前,军舰还有船头后倾的结构,也就是前面都有水下撞击角,这是因为当时的舰上炮击准确度都很差,仍然把军舰撞击作为海战中的重要战术之一,希望用直接在水线以下的冲角直接撞击到对方船体中部以下的动力舱,让对方引发大面积的进水而导致沉没,而本方只损失船头部分,不至于有太大的问题。
比如黄海大东沟海战时代,大多数铁甲舰就是船头有水下撞击角的。比如当时致远舰就想“撞沉吉野”,但是最终没赶上;可见要撞击对手还要本身的航速足够快才行。到了一战和一战以后,各海军大国的舰炮射击技术越来越完善。已经很难在相互厮杀到可相互撞击的距离之内,因此后倾船头,特别容易引发上浪的后倾设计就完全淘汰了。不过到了21世纪,居然有DDG1000复古了舰首后倾的设计。DDG1000的这种造型,并不是为了在新时代撞击对手。DDG1000舰首下端有很大的球鼻艏声呐,是绝对最怕撞击的脆弱设备。DDG1000设计成这种奇异的复古样子,只不过是为了减少舰首的雷达反射波。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特殊的作用。不过这种复古的代价就是DDG1000的首甲板仍然非常容易上浪。在洋面上浪稍微一大。
就可以直接覆盖整个前甲板,会当即把海水灌入前甲板的主炮炮塔里去,因此DDG1000的这种设计并非完美,只搞了3艘就偃旗息鼓了。各国的高速主力舰仍然以前倾的舰首为主。前倾舰首在外行看来大同小异,但是实际上又分为飞剪艏和前倾艏两大类。前倾艏比较简单,就是球鼻艏以上,是一条斜向上向前倾斜的直线。这种造型比较容易生产和加工,比如谁谁家的054A和052D基本都算前倾艏,英国的45型,美国的提康巡洋舰也是前倾艏。飞剪艏则要复杂很多,在于球鼻艏以上的线条先往内收缩,再逐步往前延伸,从侧面看有些像90度的部分圆弧面,被叫做飞剪艏。飞剪艏的外飘比前倾艏更大,整个舰艏的体积也更大,储备浮力也大。可有效避免直线艏在恶劣海况下上浪和埋首现象,减少动力损失,具有较高的耐波性、高速性和纵向稳定性,整体适航性好,到球鼻艏位置几乎呈垂直状,利于劈波斩浪。缺点是建造比较麻烦一些。因为是不规则弧形,不如前倾艏的直线好加工和焊接。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飞剪艏过去多用于战列舰和巡洋舰等万吨以上大吨位的战舰,既有利于破浪提高航速,也有利于压浪。因此往往是各国主力舰的专属“高端造型”。近代的伯克、基洛夫等大舰仍然是飞剪艏。而谁谁家的洞55用飞剪艏。这也是作为第一种过万吨主力舰的外观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