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经纬:中国产业布局:大而全、两条线(
2016-03-15 08:37:37



一、中国产业布局在总体概念上概述为“大而全、两条线”:
(一)、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包含了39个工业大类、191个工业中类、525个工业小类)在中都能找得到他们的踪影。
同时,中国有两条完整的工业体系:沿海工业带一条,大三线一条;
(二)、大三线这条工业体系是沿海工业体系一个复制版:
1、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中国最高决策层出于备战的需要从而在中国西部对沿海刚刚成型的工业体系进行有组织、成规模的复制和备份。
2、比较出名的复制例子包括:将“哈尔冰工业大学”复制建立“西北工业大学”;将“上海交通大学”复制建立“西安交通大学”;将“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复制建立“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这所西北工业大学:J20总师杨伟出自西工业大学、运20总师唐长红出自西北工业大学。
美国相关机构常年发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这类大学常年居亚洲第一,事实上这些大学的工业、科技能力基本为零——他们绝不是亚洲未来。
亚洲的未来在西工大、哈工大——这些让欧美战略学家将其纳入“影响区域地缘政治力量平衡”的大学,事实上这些大学本身就具有改变地缘政治力量均衡的能力。
 
二、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发展的三部曲:
(一)、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国用朝鲜战争中的巨大牺牲换来了苏联处于“再平衡”全球力量而向中国输出的156个项目是中国这个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的发端,从而1953年开始,中国利用这156个项目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之路。其中的逻辑详见《国际博弈分析框架03》。
注释: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是自工业化以来,一个经济体对另外一个经济体首次毫无保留的输出成套的工业体系。
1、中国从1964年开始大三线建设,此时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大三线建设循着复制沿海工业体系的方式,在以四川为中心、贵州、云南、重庆、陕西、甘肃、青海为外围来构建一套备份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不管是沿海的那套工业体系、还是大三线的这套工业体系,其工业标准、管理体系都深深的烙上了苏联的印记。
(二)、43方案:从1970年开始,毛主席就开始实施外交转向(中国从亲苏转向亲华):主席开出的转向条件是“北约集团”向中国提供类似于“苏联156个援助项目”的援助项目:这就是当时中国和西方达成的“43方案”:
从1973年开始,中国计划在3至5年内向西方(美国、西德、法国、荷兰、日本等)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四三方案”这个称呼的由来。后来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又将计划总额追加到51.4亿美元。这是中国继19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
注释:本文的后面(附录1?)将给出《国际博弈分析框架03》的原文,其中详细阐述上述逻辑,请各位读者仔细阅读。
1、“43方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主席原计划是想从北约手中淘到“西方标准的另外一套工业体系”,从而让中国同时兼具“苏标和美标‘两套工业体系’”,最终让中国的工业体系兼具两家之长,从而为民族工业腾飞插上“兼具苏标和美标”两支翱翔的翅膀。
2、当时主席的战略意图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西方悉数掌握,所以西方在执行“43方案”的时候“严重保留、预留后手——而不像苏联那样毫无保留的转让全套工业体系”,中国并没有从西方淘到自己想要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
可以预见的时,如果当时中国能从西方手中淘来“全套的工业体系”,则中国后来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就不会走的这么艰难和曲折。
注释: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几乎由于苏东剧变带来的政治危机,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政治到来几乎奔溃的边缘(93年、94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在40%左右;民众崇洋媚外言论、心态达到了顶峰)。
3、“43方案”尽管不如预期,但是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触到西方工业体系相对比较核心的内容,这也给中国原有的“苏标工业体系”注入了的新鲜的血液,从而开启了中国工业体系向“美标”学习动力,截止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的工业体系明显带有的“美标”的基因和色彩——尤其是在民用领域。
如果没有主席建立的两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后来的所谓的国企改革都是“无本之源”。
(三)、中国加入WTO:
从2011年开始,中国正式加入WTO——国际市场的“输入性需求”彻底激活了中国已有的两套工业体系,从而让中国开启了“经济腾飞”的序幕。
当时中国申请加入WTO角力背后是逻辑是:
1、1999年欧元正式上线,从而成为“美元本位制”的最具潜力的挑战者,美国基于将全球格局彻底导向“美国资本利益主导的‘单极化’”目标的考虑,从而刻意培养中国成为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分工(这就是当时美国提出的‘地球村’概念的表述方法)”的一部分,原因是:
(1)、当时中国是一个小角色——相对于欧洲国家利益(包括俄罗斯),中国的力量还相对比较羸弱。
(2)、只要美国完成全球“单极化”目标的构建(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是“单极化”内容的一部分),那什么欧洲、中国、俄罗斯都不是问题——恐怕今天的国际格局就没有中国、欧洲、俄罗斯什么事情了:全是美国说了算。
关于2000年左右推进“单极化”格局的相关逻辑详见《国际博弈分析框架01》
2、美国资本利益为了防范、打垮欧元,从而“有条件”的容许中国加入WTO,这个有条件就包括:中国做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中低端配套”,从而给完善、夯实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分工基础部分;同时中国贸易顺差的至少一半要拿出来购买“美国财政部债券、公司债券等”:上述内容也就是“中美夫妻关系”的由来的基础内涵。
3、事实上,局势发展到今天,美国推进全球战略(美国主导的全球单极化目标)已经子啊欧、俄、中的“合纵”策略下几乎到来破产的边缘。
而中国利用WTO机制已经完全激活了“中国已有的两条工业体系”,这两套工业体系已经将中国的综合国力推向了“怪物级别”的行列,
时值今时今日,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已经对美国完成了“局部超越到全面超越”的境况:
(1)、就拿国际大宗商品的基础供应数据来说:
2015年中国钢铁产量产量占到全球的60左右,中国一个经济的钢铁产量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印度等全球其他所有经济体的总和还要多。
2015年中国水泥消耗量占到全球水泥消耗总量的55%左右,
作者想要说的是,面对上述数据,2015年美国房地产产生的GDP是中国房地产的三倍,从这个数据当中我们能看到美国GDP的水分有多大。
(2)、中国经济、科技对美国的全面超越不仅仅在于经济规模的超于,还在于产业链最顶端的超越,下面我们就开始详细的阐述的这方面的内容:
 
三、被激活的中国工业体系创造出的工业之花正在碾压全球经济:
(一)、军事领域:
1、神盾驱逐舰(052D):这种安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和64单元冷热共架垂直发射系统的舰艇最大的缺憾是吨位小:7000吨左右的排水量限制因素还是发动机。
(1)、冷热共架的概念:苏俄舰艇的垂发系统都采用冷发射——压缩蒸汽先将弹体(反舰导弹、防空导弹等)发射仓一定高度后,弹体发动机点火完成发射。
美国舰艇的垂发系统都采用热发射——(反舰导弹、防空导弹等)在发射仓你直接点火发射
冷发射的可靠性不如热发射,热发射的安全性不如冷发射;
中国的垂发系统同时兼顾了“冷、热两种发射方式”——同时兼顾了美标和俄标。
(2)、美国现在最先进的驱逐舰DDG1000采用了“有缘相控阵”雷达;但原先的宙斯盾舰艇都采用的“无源相控阵”雷达;有源相控制雷达在探测距离、可靠性、任务分配、干扰是被干扰方面的优势是“无源相控阵雷达”无法比拟的。
(3)、在驱逐舰建造领域,除了美军,中国在这个领域看不到对手。
注释:中国的万吨大驱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面试,届时,万吨大驱上的垂发系统一定会增加到128单元,从而弥补现有驱逐舰艇发射单元过小的缺陷。
2、第四代战斗机(J20、J31):从2011年J20试飞到现在进入量产阶段,J20本身承载的技术无需多言:
J20最大的意义在于:参与建设的数万家企业、科研院所在材料、冶金、空气动力、光电、通信、机械等领域取得的成果才是最可怕的——意味着中国在现在工业体系最尖端的制造领域的技术与美国不相上:这些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转化为具有非凡竞争力的“民用产品”。
3、大推力发动机:当今世界能够制造出大推力发动机(推力大于100KN的涡扇发动机)的经济体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家。
工业体系自诞生300多年以来,飞机制造业就被称为工业领域的“皇冠”,这个称为的背后是:飞机制造业是当今全球工业领域最复杂、最高端的装备制造业。
而航空发动机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之所以的这样说是因为航空发动机的制造需要涉及到绝大部分工科领域,着意味着航空发动机的制造将直接考验一个经济体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木桶理论”将决定航空发动机制造能力——最短的那块木板(最短的那块工科领域)将直接限制航空发动机的制造能力。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制造技术超过“建造航空母舰、制造洲际弹道导弹、制造氢弹”的技术。
中国的大推力发动机被立项为“天字一号”的工程:对于中国来说,“制造大推力航空发动机”带来的挑战超过了“登月计划”。
当年,苏联倾举国之力来制造大推力航空发动机(AL31),苏联为了成功的制造出AL31,先后更换了5任厂长。
大推力航空发动机是现代工业最复杂的领域,它直接体现一个经济体工业体系完整性和先进性。
这也是大国的标配,如果没有大推,所谓的棋手级别根本就是成色不足。
注释:当前四大棋手中,欧洲国家利益(法国、德国轴心)没有制造大推力发动机的能力,庞大的经济总量是支撑欧洲国家利益成为棋手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的GDP连韩国都比不上,但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是韩国、日本无法比拟的。
相对于中国和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国家利益这两个棋手的成色不足。
中国现在研制的大推力包括“WS10(涡扇10)”和“WS15(涡扇15)”:
WS10(涡扇10)现在已经装备在J10B、J15、J16等130多架战斗机上。WS15(涡扇15)是为J20研发的更大推力的发动机。
WS10在可靠性、使用寿命、推力、推重比等要素上与美国惠特尼公司研制的F110(或通用公司研制的F100)和俄罗斯研制的AL31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下。
WS15(涡扇15)与美国的F119、俄罗斯的AL41等在技术指标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差距在美国已经先于中国和俄罗斯投入使用。
注释:战斗机用的大推力发动机只要简单的放大“涵道比”就能作为商用大飞机(起飞重量在200吨以上的大飞机)的发动机。
 
待续(下面的尚未写完)
4、预警机(空警2000):预警机被称为现代空战的倍增器
5、大飞机(运20、商飞):
6、北斗、中继卫星、空间站
7、中断反导
8、WU14高超音速武器
 (二)、民用科技领域:
1、液晶面板:京东方、华龙光电
2、4G网络:
3、核电:华龙一号
4、高铁:CIT500
5、登月计划:
四、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正在重置全球产业链分工
五、中国构建的人民币本位制为基础的全球货币体系、金融体系、贸易体系
六、两极化成型的过程中,中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正在以地缘政治拓展的方向铺展开来
下一章的内容:“去产能”背后是逻辑:
G2到C2,4万亿此举产能的背后,产业转移意味着“不可能彻底‘去产能’”
 
 
附录:
《国际博弈分析框架03》20150730 完整版:
-------“历史的脉络”续2
标题一:金汇兑本位制的概念:
 
一、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一)、金币本位制:
1、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同时包括金币(固定的计量单位)和纸币,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纸币的含金量,纸币和金币的兑换价值是固定死的,并且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兑换。
2、主权国家之间货币(纸币或金币)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来决定。此时,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相对比较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展开。
纸币和金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纸币可以随时、方便、自由的兑换成等价值的金币。同时黄金(金币)可以自由流通,出入某个国家而不受限制。
3、金币本位制是的核心还是“黄金”,纸币不过是为了携带和流通方便而发明一种辅币。所以此时的“本位货币”仍然是“黄金——金币”。
 
(二)、金汇兑本位制: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中央银行承认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可以兑换成黄金),但并不铸造金币,黄金不可以自由出入、流通——即黄金的流通受限,不再自由兑换;
其他国家的货币可以兑换成上述该国的货币(双方货币汇率是固定的)——称之为“外汇”,需要时,持有外汇的国家可以按规定的限制数量向“外汇货币发行国”兑换成黄金。
核心:此时“本位货币”已经由原先的“黄金——金币”变成了“外汇(美元)”;比起金币本位制,此时黄金的“输入输出”已大大受限。
事实上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系确立的美元本位制就是上述这种“金汇兑本位制”。
 
(三)、请大家仔细理解上面两种“本位制”的概念:“金币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纸币可以随时兑换成黄金(金币)——黄金(金币)可以自由的流进流出;后者的纸币无法随时兑换成黄金——黄金的输入输出受限。
 
标题二、黄金的历史变迁:
 
一、自布雷登森林体系确立“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官价”以来,美联储尽管在不断偷偷摸摸的印钞票,但总体上还能维持一昂是黄金兑35美元的比价;直至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脱钩后,黄金价格就想是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一路飞涨:
1973年末黄金价格正式突破100美元大关;80年达到850美元历史新高;之后一路下跌到300美元,并在300到500美元之间徘徊了近25年,直至2005年后,黄金价格一路飞涨直至1912美元/盎司的历史高点。
 
标题三、近70年来,黄金价格变化的本质是:国际博弈内核的外在体现:
 
 一、黄金的美元比价是二战颠覆世界格局的结果:
1、1945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欧洲资本转移到美国并与美国本土资本合流后的杰作:它直接从老欧洲(英国)手中夺取了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和制定规则的权利”。
2、二战的本质是:二战之前,欧洲资本利益不断的受到欧洲各国国家利益的牵制和绑架——各政治利益团体之间经常爆发的战争严重损害了资本的利益,最后这些跨国界的资本利益集团携带资金、人才、技术转移到美国,二战的本质就是“欧洲资本转移美国平台的过程”。
注释:其中的犹太资本被欧洲资本利益通过希特勒之手瓜分的一干二净。
这些转移到美国本土的欧洲资本利益协助美国取得了二战的顺利——将欧洲诸列强打垮、肢解。从而从欧洲(英国)手中夺取了“货币本位制”。
3、这个刚刚建立的“货币本位制”沿袭并改进了欧洲的金融传统:与黄金挂钩但摈弃了金本位制,改用“金汇兑本位制”。
 
二、美苏争霸之“美攻苏守”时代:二战后,世界格局迅速进入了“两级博弈”的时代,“美国——北约集团”和“苏联——华约集团”之间的博弈将成为主宰这个星球未来近40年的命运。下面我们就展开来说明:
(一)、美国的发动的两场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失利最终迫使美国资本利益的全球战略由“全面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守”。
1、1950年6月25日,朝鲜在苏联的怂恿下对韩国发动统一国家的战争。随后引爆了中国与联合国军之间长达3年之久是“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的本质是:苏联推进亚洲的战略纵深,而美国遏制苏联亚洲战略。属于地缘政治斗争的范畴。
注释:客观上讲,朝鲜战争中,苏联成功的利用中国来持续不断的消耗“美国——北约集团”的力量,从而给“苏联弥补与北约之间力量上的不足争取了时间”,事实上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苏联就组建了与北约针锋相对的“华约”。
2、就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1955年,美越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975年才结束。
美越战争的本质与朝鲜战争一样:美国遏制苏联亚洲战略的一部分,属于地缘政治斗争的范畴。
这场战争让美军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战略泥潭”,美国的综合国力就这样被一天天的消耗、折磨。
 
(二)、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争霸”开始出现“攻守相易”的的情形:美国资本利益的全球战略因为两场战争的不断消耗开始逐步收缩,此消彼长,苏联全球战略开始逐步扩张。
60年代末,70年底初,美军在越南战争的泥潭的苦苦挣扎,综合国力已经被消耗的七零八落。美国全球战略“疲态尽显”,而苏联全球战略的攻击性已经“初露锋芒”。
 
(三)、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结果导致“美国不得不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
1、核心原因:美国资本利益因为两场战争的消耗,综合实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终导致美国资本利益全球战略转变为“全面收缩”,从而使得美国资本利益不得不暂时放弃“维护美元的信用”——用透支美元(本位制货币)的未来潜力来抵抗苏联的攻势。美国资本利益除了使用美元武器,受众已经没有多少可用的筹码了。
全面收缩的后果是要么等死,要么积蓄力量来反击。美国资本利益选择后者。
2、美国资本利益因为两场战争的消耗,综合实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终导致欧洲的那些不安分的小弟们不断的对美国主导的“美元本位制”发起挑战:法国的戴高乐就不断的叫嚣准备将所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并直言不讳的指出美国资本偷偷摸摸的印钞票。
注释,事实上,自从欧洲资本利益成功的转移美国,从而导致欧洲从世界的中心沦落为美国的小弟,欧洲的政治利益团体意识到了自己窝里斗的错误,欧洲煤钢共同体于1951年成立,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欧盟和欧元区。这是欧洲在丧失政治经济金融层面的话语权后开始尝试联合力量来参与并争夺自己失去的东西的努力。
2、美国资本利益因为两场战争的消耗,综合实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国家利益开始不断的试图控制美国资本利益: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11110号总统令,着令美国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拥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银作为支撑来发行“白银券”,并立刻进入货币流通。肯尼迪的意图十分明显,美国资本利益控制的美联储手中夺回货币发行权!
 
三、该阶段中国全球战略综述:
(一)、主席全球战略的核心:始终保持两极博弈的“力量均衡”——两级博弈中,联合弱方对抗强者。目的是:
1、平衡世界两大力量集团,从而保证“世界不出现‘统一’”的局面,进而给中华民族预留“再次崛起”的战略空间——争取发展壮大的时间。
如果“美国——北约”或“苏联——华约”中的任何一方打败另外一方从而完成“统一地球”,华夏一族将可能彻底失去“再次崛起”的机会。
注释: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中国的工业基础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2、在平衡两级力量的过程中“不断抬高太高自己的身价”,从而获得超额的利益: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与联合国军激烈对抗中不落下风,让苏联看到了中国的潜在价值。
此时,两极博弈的态势是“北约集团”的综合实力要强于“华约集团”。苏联急需注入一股力量来平衡“北约与华越”之间的这种“力量失衡”。中国恰到充当了这个“力量失衡”的平衡器。
中国获得的好处是“苏联援助中国156项工程”——即全套的工业体系,正是这套工业体系让中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蜕变”。
注释: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苏联对中国恩赐,苏联援助中国156项工程本身就是苏联力量失衡时拉拢中国“平衡北约力量”的举动——它是出于自身战略考量而做出的选择,而绝不是什么恩赐。
3、如果当时中国完全倒向“美国——北约”,则意味着本来实力稍逊一筹的“华约集团”将很快(不出15年)会被“北约集团+中国”给吃掉。
北约肢解掉“华约集团”后,那么接下来的7、8年之内,中国一定会被这个无比强大的“美国——北约集团”以地球之王的身份肢解掉。这点毋庸置疑的——在绝对力量失衡的面前,任何的人为因素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注释:1991年的苏东剧变后的中国尽管生活贫穷,但已经建立了两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非常完备(从洲际弹道核导弹到普通的枪械都能生成),改革开放后基本是生产生活资料能自给自足。这比80年代以前不知道强到那里去了。但即使这样,89年到整个90年代,中国的战略处境依然处于非常“艰难、甚至危险”的状态。
 
(二)、主席全球战略的具体推进过程:
1、建国后,面对“美国——北约集团”和苏联的力量对比态势,主席选择了力量较弱的“苏联”来平衡“美国——北约集团”的力量,从而保证了“地球力量暂时均衡(这是给中国预留战略缝隙的最佳选择)”的同时从苏联捞到了巨大的好处——全套的工业体系。
2、中国平衡“两级博弈”的过程直接伴随着“朝鲜和越南”两场战争,这两场战争直接将“美国——北约集团”拖入“战略疲态”,最显著的标志就是1971年美国宣布放弃“美元兑换黄金官价”的承诺,从而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无法有效掌控“这种形式的美元本位制”了。
3、美国全球战略即将收缩的态势主席看在眼里:在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前一个月,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从而开启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中美蜜月期、中美联合搞垮苏联等”后来的一系列动作。
4、可以说,从1971年开始,中国正式开始酝酿“外交彻底转向”。事实上中国这次外交转向的苗头在在1969年的“珍宝岛战争”中已经显露无疑。
当时的战略背景是: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而无法自拔,全球战略疲态已经显露无疑,接下来的战略收缩已经可以预期。而苏联“全球战略转向全面进攻”的态势已非常明显,此时苏联已经不需要、也不满足中国充当“平衡器”的角色。它想主导中国(失去外交自主性的倒向苏联)来为自己下一步的全球战略服务。
注释1:60年代中苏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两级博弈的力量对比不断的发生变化,最终完成“逆转”后的结果:
注释2:70年代中期,美苏完成了“战略相易和角色转换”——美国开始转向全面防守,苏联开始转向全面进攻。
5、60年代末,主席看到了这种力量变化的过程,从而开始考虑“重置‘两极化博弈’力量均衡”——将中国这个“力量平衡器”往美国——北约集团倾斜,从而再次完成地球的“力量均衡”,防止“苏联——华约集团“完成对“美国——北约集团”综合实力的“压倒性失衡”,从而完成“统一地球”。
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发生的国内事件都与本轮“两级战略态势相易”后主席准备做出“外交彻底转向”有关——苏联在部署在中国国内的势力与主席斗争的结果:苏联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主席做出“这样巨大的战略调整”从而平衡“两极博弈的‘力量均衡’”。
注释:林彪计划失败后为什么会逃亡苏联,说白了就是他背后的苏联已经看到主席“战略调整——外交转向”不可避免,才出此下策,最后斗争失败后的溃逃。
6、主席最早准备这次“外交转向”是从1964年之前开始的,当时“主席之争”和“大三线建设”开始就是端倪。
 
四、美苏争霸之“苏攻美守”时代:
(一)、1975年4月23日,以“美国宣布结束越南战争”为标志,美国全球战略彻底转向“被动防守”的局面,而苏联正式转向“战略进攻”的态势。
1、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元进入了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此时的美元就像是一个没娘孩子一样。
2、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让美国资本利益完成了“中东安全框架”的构建,1974年美国资本利益顺利的将美元锚定在中东安全框架上——石油美元。美元终于结束了“风雨飘摇”的日子——美元再次拥有了“根”。
注释:第四次中东战争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宗教、地缘矛盾。本质是:美苏争夺中东主导权的游戏。
就在美国主导的“中东安全框架”出现端倪之时,黄金价格第一次试探性的突破了100美元大关,美国正式开始使用它的“美元武器”来积蓄力量。
3、1974年美元与石油挂钩意味着美国彻底完成“战略收缩前”的准备工作,1975年从越南撤军,从而顺理成章的将全球战略调整为“全面被动防守的态势”。
从1974年开始,黄金价格进入了第一个“大牛市”,从而100美元一路上扬到1980年的850美元。期间只是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期间“大幅回调过一次”。
 
(二)、中美建交
1、7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历了曲折的“领导人”交替后,终于于1979年完成了“中美建交”。此时中国将“两极博弈力量均衡”的筹码彻底倒向了“美国——北约集团”,从而再次重置了“两级博弈的力量均衡”。
注释1:发生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是中国完成“力量再平衡”的标志性事件。
注释2:主席之所以迟迟没有与美国建交的根本原因有两点:其一可能是70年代美苏力量尽管处于“此消彼长”的阶段,但力量差距并未大规模拉开;其二可能性中美之间的“利益让渡”没有谈妥(主席想要美国提供‘像苏联提供给中国的156个项目工程’一样分量的筹码,美国人一直不肯给,所以才拖拖拉拉),主席的态度是“如果不给够分量的援助,中国坐等苏联干掉美国”,孰轻孰重自己掂量。
2、我们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平衡两级博弈力量均衡方面”继承了主席的衣钵。
…….
 
(三)、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从而开启了长达10年的消耗战,这场战争直接葬送了苏联称霸全球的梦想。
注释: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的目的:从阿富汗方向打通往印度洋的通道,从而在地缘上完成对“中国”和美国主导“中东安全框架”的合围的第一步。
 
(四)、此阶段、美国全球战略的推进方式:
1、用经济金融手段来迅速恢复国力:从1972年末开始,美联储开始实行“积极的货币扩展政策”,将宽松出来的美元定向流入拉美地区,从而使得这个地区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该地区的很多经济体一度接近“发达经济体”的行列。
2、从80年代初开始,美联储开始“货币政策彻底转向——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天量的美元从拉美地区疯狂涌出,并持续不断的进入美国股市(蓄水池的原理,如果这部分美元进入美国实体经济,必将引发持续的恶性通货膨胀)。拉美地区迅速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金融危机”,美国资本利益完成了对拉美的“全面收割——剪羊毛”。
此役使得美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恢复”,并为下一阶段“美元攻势打垮苏联”建立的雄厚的资本。
注释:此役还完成了“对美洲大陆的收割和整合”,消灭了潜在的地缘政治对手。
 
3、此役,黄金价格的走势真实的反应了“美联储的行动”:美联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说白了就是偷偷摸摸的印钞票)期间,黄金价格一路上扬(从1972年到1980年),直至美联储开始实施“紧缩政策”,黄金价格也从80年最高点(850美元/盎司)一路下滑至300美元/盎司。
 
五、苏东剧变后的美元的主要任务变成为“美国资本利益实现‘单级化’”目标服务:
1、苏东剧变后,美国资本利益力量达到了空前强大的地步,此时“单级化”已经是美国资本利益唯一追求的目标了,黄金价格的主要作用就变成了“维护美元币值的稳定”,从而保证“美金”成色十足。
2、此时,美国资本利益用其他力量可以摆平它遇到的麻烦——不用动用货币本位制。
 
六、2005年开始,美国资本利益的“单级化”目标收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伊朗核问题,与上世纪70、80年代类似,美国资本利益又开始动用“美元本位制”这个武器。
1、从2005年伊朗问题成型以来,美国资本利益的大中东计划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伊朗核问题的背后是“中俄欧”三家联合)。
2、从2006年开始美国资本利益又开始动用“美元本位制”这个武器,尤其是2007年到2011期间(南亚战略失败)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疯狂程度。
 
七、我们看到:当美国力量强大的时候,其一般不会动用“美元本位制”这个武器;当美国力量衰弱时,其会毫不犹豫的动用“美元本位制”:
1、美国力量强大的时候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直至上世纪70初的全球战略收缩”期间;“苏东剧变到伊朗核问题正式阻断美国‘大中东计划’”期间。美元对黄金价格基本稳定的背后是:美联储没有偷偷摸摸的印纸钞(小规模的印钞还是存在)来填补综合国力的空虚。
2、美国力量衰退的时候如:“从上世纪70年代美国全球战略收缩到苏东剧变”期间;“伊朗核问题正式阻断美国‘大中东计划’到今时今日”期间。黄金价格“暴涨暴跌”背后是:美联储一定在偷偷摸摸(或者公开)的大规模印纸钞来填补其综合国力。
此时,它要用货币“本位制”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