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时间里,欧洲和美国即便没有抛弃,也的确忽视了拉美地区,那么是谁同时占领了这一地区呢?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军事实力以及影响力不断提升,使其成为转变中的世界体系里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在拉美从欧洲和美国的进口减少的同时,渴望原材料供应以推动自身发展的中国在拉美国家找到了所需要的能源、矿业和农业资源。
中国和拉美的经济关系得到大力推进,双边贸易额从2000年的126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636亿美元,中国取代欧盟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根据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数据,十年来中国和拉美地区的贸易额增长了20倍,未来中国的投资对拉美依然至关重要。
但中国也开始出现明显的枯竭迹象。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的增长率为6.8%。至于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人指出,中国正在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这就可能造成与拉美关系的转变。
不管怎样,提倡“双赢”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模式的中国利用了美国和欧洲对拉美丧失部分兴趣的契机,进入拉美并奠定了目前很难撼动的坚实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形成,拉美国家开始了经济的逐步自由化和去监管过程。
这一过程推动了外国资本进入到此前受到保护、免受外国竞争影响的部门,如银行、电话、石油、公共服务、航空、建筑和旅游等部门。
虽然多个发达国家都利用了进入拉美市场的良机,但西班牙凭借语言、文化和历史上的接近性,成为这个长达20多年的进程主角。在这一期间,中国并不是拉美的重要角色,但已经开始成长为世界新兴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在以颇具竞争力的价格出口工业产品的基础上。
中国和拉美成为完美伙伴
随着2008年9月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世界经济的新周期开始。在经济上紧密相连的中国、西班牙和拉美也未能置身事外。西班牙饱受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影响,陷入严重的经济和银行业危机。私债水平较低的中国实行了一揽子刺激计划,主要是扩大向建筑和基础设施等特定部门的银行贷款,使国家成为铜、铁、石油、大豆和谷物等大宗商品的重要消费者。
拉美是这一形势的受益者。中国的需求推动了资本涌入、投资和增长,不久以前在拉美大陆还较为普遍的贫困现象有所削弱。认为2008年的危机引发了大宗商品贸易高潮的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一过程早就开始了。但在2008年以后,中国开始巩固在拉美的存在。
中国利用了这些年的增长高峰期,提高并巩固在拉美的影响力,签署了大量合作协议,保障了国家经济继续增长所需要的资源。
此外,中国政府在2014年10月倡议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在该地区的金融合作,并为拉美地区的多个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
这样的决策表明了在15年的双边关系中,双方都在太平洋彼岸找到了完美的伙伴:中国是为了原材料和能源,拉美则是为了制造业。
但这种关系似乎正在发生某种变化。
扩大放贷为中国带来的推动力似乎已经开始出现枯竭的迹象。中国的债务翻了两番,达到不可持续的程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放缓,证券市场出现动荡,很多私人投资者损失惨重,影响到他们的消费决策。中国当局应对这一情况的措施是人民币贬值,以提高出口竞争力。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过大宗商品价格的明显下跌而引发新兴国家的经济海啸。石油价格从几年前的每桶120美元降至不足48美元。外贸收入减少和经济活动减速迫使各国政府削减开支,在制订2016年预算时极为谨慎。毫无疑问,这种情况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前景造成了负面影响。
中国是巴西的主要出口目的国,巴西受这种状况的影响尤为严重,并加剧了地区其他国家面临的问题。影响到巴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地区其他国家造成冲击,因为巴西拥有拉美几乎一半的人口和49%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是全面联系在一起的经济体之间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新例。
巴西政府相信可以通过出口来推动复苏。但中国的不确定性使疑问日益增多,整个地区的前景不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5年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在0.5%左右,2016年为1.7%。
受巴西经济疲弱影响最直接的是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这些国家间密切的经济关系和巴西是其中最重要成员的事实决定了这些国家将是受影响最严重的,但受影响的并不仅是这些国家。
中国对拉需求减少被夸大
类似的数据可能会让我们得出这样一个草率的结论:中国在摇晃,并会拖累拉美,至少是南美。但对于正在发生的一切还有另一种解释。
中国经济的疲弱程度远不及正在经历的变化。中国正通过一系列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增长模式转型,远离制造业,更亲近消费和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保险、娱乐和旅游。真正的问题在于,转型的速度不足以弥补制造业的规模。
这一增长新模式意味着原材料进口的构成也随之转变。基本产品消费将继续增长,但对原材料的需求将发生改变。铜铁等基本金属、原油、煤炭和大米等基本食品的需求增长将放缓。铝、锌、天然气和一些农产品的需求增速会加快。
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会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是世界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使那些对作为原材料净进口国的中国有依赖性的经济体受到损害。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拉美的增长率就会提高0.7个百分点。委内瑞拉、古巴、秘鲁、巴西、乌拉圭和智利等对中国依赖性较高的拉美国家已经拉响了警报。
但中国目前在全世界基本产品需求量中仍占据近13%的比重,世界黄金产量的1/4左右是中国消费的。镍、铜、锌和钢材等产品的消费量占世界一半,铝的消费量更是过半。
英国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大宗商品经济学家汤姆·皮尤认为,市场对中国发生的一切有所误解,需求的减少被夸大了。他说:“回顾一下中国过去几个月的大宗商品进口情况就会发现,中国的进口量依然庞大。问题是很多人认为中国应该继续保持10%的年增长率,而现在人们不过是开始意识到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与此同时,拉美国家应该将中国需求的转变理解为重塑自我,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机会。拉美国家应该通过有助于提高当前生产率和竞争力水平的结构性改革来实现这一目标,改变目前过度依赖原材料出口的增长模式。
欧盟驻阿根廷代表团团长何塞·伊格纳西奥·萨拉弗兰卡说:“随着世界经济中心从大西洋迁往太平洋和印度洋,拉美也从边缘地区变成了中心地区。”
拉美仍然对中国至关重要
此前忽略了同拉美关系的欧洲和美国似乎已经开始觉醒,在中国的存在可能已经开始受到质疑之时试图收复失去的时间和影响力。
这方面的关键举动是美国同古巴关系解冻。美古关系正常化将对世界政治和贸易结盟的版图产生直接影响,并为欧洲打开机会之门。
美国的政治转向迫使西班牙和欧盟推进同拉美的关系发展。显然欧洲不能试图在量上同中国和美国竞争,但也许在质上是可以的。欧盟和拉美的传统关系仍然是双方进一步密切关系,开发不同于中国的模式的机遇。
欧盟有机会推动与拉美之间的另一种关系模式,即更多地以知识共享为基础,发展更平衡的生产进程,摆脱出口原材料和进口成品的模式。
欧洲应该推动在科技创新领域内的投资,因为拉美的未来在于能够提供更多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此外,欧盟的投资应该突破市场的范畴,在政治资本上有所投入。
原材料价格的下跌、美国市场的复苏和中国的增长放缓改变了世界经济版图。即便如此,拉美仍然对中国至关重要,中国的目标是保障国家的粮食和能源安全。拉美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对中国的需求仍然高度依赖。
对于产品日益多样化的中国来说,拉美仍将是一个重要市场。对于拉美的一些行业甚至政府来说,中国的投资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具有改造性质的,但双赢模式需要有效的谈判并在环境和劳工政策等方面保持适当的水平。
中国、美国和欧盟仍然将拉美看做一个未开发的机遇大陆。拉美地区不应该对外部经济的演变采取消极态度。目前拉美经济体应该保护自己,并寻求中国发生金融危机时的替代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