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关于3号舰如何在4号坞内焊接合拢的一些技术疑问
2020-09-02 21:53:11






3号舰2甲板以下的主要模块段,也就是吃水龙骨段以及吃水线以上的1层基本都已经入坞。除了球鼻艏和球鼻艏P2段,也就是球鼻艏承接段后面的一块三角段还没有入坞。没有入坞的原因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也解释过,主要是为了方便整个龙骨段采用激光束纵向校准对齐的需要。另外在机炉舱后面的后腰部位,船帮侧面缺失的模块,应该起码西侧也已经焊接上了一侧船帮的模块。以前之所以缺失两侧,主要是为大轴的提前安装和调教可以实现目视可见,这样大轴的安装更加精准。福特级生产组装的过程中也是这个程序,4个大轴就位后,两侧的船帮模块才焊接上。反之来讲,一侧的船帮已经焊接上了,就暗示起码这一侧的2根动力大轴就已安装到位了。对航母这种级别的大舰来说。安装最复杂的部分,第一是水线下的动力系统。



再就是船体基本完成后,飞行甲板上的弹射系统。这两部分的安装工作用工时最多,而机库大模块的吊装焊接过程反倒是最快的。还有人问,都说航母的水线整体看是一个两头尖中间宽的枣核形状,为何现在看船尾模块是又宽又大,是否船尾部分还缺一个“尾部”模块。其实现在的船尾模块就已经是未来整个航母的船尾模块了。现在船头的锐利可以看到,而船尾却基本是平的。其实并非水下不是枣核形,航母的水线剖面本来就是枣核穿浪型。只不过现在看到的平面是整个航母水线以上的2甲板,也就是看到的形状位置要比水线高了一层。这一层的外形横剖面,在船头部分还是很尖锐的,但是到了船尾部分就极大的放宽了。也就是说船尾部分其实如果也切到水线看,也是逐步收窄的。到2甲板位置,横截面是一个很大的月牙底形状,



也就是船尾水线以上部分只需要一层甲板,就极大的放大到和水线最宽处一样宽。现代舰艇不论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还是航母,船尾都是这种造型。也就是船头横截面都是V底形状,只有到了飞行甲板才比水线最宽处宽;而船尾横截面则是U底造型。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3号舰未来的焊接合拢过程,可能是逐步倒退着往后焊接。当然也可能是机炉舱部分不动,机炉舱前面的模块和机炉舱后面的模块,都往中间逐步聚集而最终焊接在一起。现在各大模块中还有至少7大缝隙。焊接时还需要通过1600吨级的龙门吊整体吊装移动模块。因此现在这些分散的模块下面的龙骨墩和其他临时支撑结构也要跟着一起移动。最终龙骨段全部合拢后的龙骨墩和船体两侧临时支撑钢架的位置,才是3号舰的最终布墩图。现代大舰船底大多数都是扁桃形甚至是半蛋形。也就是真正能和平底的干船坞接触的船身底面,面积非常有限。



如果数万吨的自重在无水的情况下,都压在船底和干船坞地面接触的几百平方米上,那么巨大的自重足够把一艘大船压的龙骨变形。因此入坞的大型船舶,不论是军舰还是民船,都要配合专门的龙骨墩和边墩,来分担全船巨大的自重。龙骨墩和边墩的摆放,是根据某种船舶的具体情况分布,而且摆好的龙骨墩和边墩的顶面可以不一样高,需要根据船底的高度曲线进行调节,这样就可以更合理的分担全船的巨大重量。现在的龙骨墩和边墩,都是可以通过液压或者机械装置,调整他们的高度。这样就可以在全船稳定坐墩后,部分调整个别的龙骨墩和边墩。可以用接力调整的方式,移动和复位龙骨墩和边墩,这样就不会耽误被压住的船底部分的清理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