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五代机工艺堪忧:弹舱门缝十分清晰 凹凸不齐宽大无比
2019-09-01 07:32:21




在近日的2019年莫斯科航展上,俄罗斯展示和推销苏-57战斗机的力度可谓十分空前:航展现场不仅有4架苏-57原型机做编队表演(具备飞行能力的苏-57原型机不过10架),更有苏-57的前辈和先驱苏-47做"陪衬",甚至于苏-57的第二阶段静力原型机也出现在地面展台,供参观者近距离一睹风采。
但就是在最"亲民"的近距离展示阶段,苏-57战斗机的粗糙细节却暴露无遗:这架苏-57的主弹舱门不仅在两个方向上都有开缝,且舱门本体有明显的变形,使得开缝凹凸不齐,歪歪扭扭。


图为尾部方向拍摄的苏-57原型机,注意巨大且不规整的弹舱开缝。
平心而论,这架在地面展示的苏-57第507号原型机出现舱门形变,甚至是开缝的问题并不奇怪,毕竟它的定位就是"地面静力测试机",生来就注定要接受数不尽的"摧残式"测试。
当然,弹舱变形和开缝并不会对苏-57的基础飞行和作战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但对于苏-57的隐身性能将是完全的毁灭打击:如果俄罗斯人不能在苏-57接下来的量产阶段里解决这些"细节问题",那苏-57恐怕就要跌出第五代战机的底线了。


图为同在原型制造阶段的F-35战斗机前段,各舱门的严丝合缝是基本要求。
有问题当然不可怕。在当前批产第五代战斗机的唯二两个国家,也就是中国和美国的五代机研发史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而伴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歼-20、F-22A和F-35等第五代战斗机的先驱者也同样变得越发成熟强大。
但相比之下,俄罗斯航空工业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相当堪忧。用俄罗斯自己的衡量标准来看,迄今苏-57的研发进程只走到了全程的三分之二,还有很多已知问题得不到解决。


图为莫斯科航展上做飞行表演的苏-57原型机,都属于第一和第二阶段研发平台。
要从研发走向实用,一款俄罗斯战斗机必须经过三轮"国家验收":第一轮验收是验证科研过程生产出来的原型机能不能批量生产;第二轮验收则类似于"定型",通过验收则代表战斗机的功能基本达到了"广告中吹的"水平,目前苏-57战斗机就暂时处于这一阶段。
但在至关重要的第三轮验收,也就是证明苏-57是否具备战斗能力的验收阶段,苏-57则已经在此处徘徊了数年之久。


图为挂载在苏-35战斗机上的RVV-L(KS-172)远程空空导弹,它是俄罗斯近年机载空空导弹的"独苗"。
诚然,在苏-57始终通不过验收,无法正式成军的背后,苏-57配套机载武器项目的迟滞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眼下苏-57指定配套的K-MD格斗导弹根本没影,就连"简配版"的K-74M2也因为红外制导头的缺失而处于搁浅状态。
换句话说,苏-57目前仍旧只能使用苏联时期定形的空空导弹,这一点现状和它内置弹舱"不隐身"的境遇是何等相似,俄罗斯人并非不想,而是不能!


图为在航展上展示内置弹舱开合的歼-20战斗机。
讽刺的是,在本届莫斯科航展上仍旧扭扭捏捏、未能向大众"开舱"的苏-57,到头来却要用一架歪歪扭扭的静力验证机来"自证清白",证明自己确实有内置弹舱。
不过,这个对苏-57战斗机而言唯一的"好消息"或许仍旧印证了那句老话:纸包不住火。俄罗斯在战斗机研发上投入资源的缺失、研发团队的后继无力、乃至于工业领域的全面倒退总有一天要露出破绽。藏得越深,最终摔得也就越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