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晨)百余枚导弹,黑暗里的火光,寂静中的闷响。
在指责叙利亚政府“使用化武”一周后,美英法联手打击叙军事设施。动武之后,真相依然扑朔,叙境内多方力量对比也并无变化。不过,三两分钟内的导弹连发,却足令战地再添疮痍。大国博弈的私心之下,是一份枉顾民生的凉薄。
空袭后,特朗普政府称,此番行动目的是“震慑”阿萨德政权,令其再不敢越“化武”雷池一步。但美媒普遍认为,美方实则希望借机缓解“内忧外患”之急。对内,因“通俄门”备受朝野指责的特朗普,可借此显示对俄强硬立场,淡化与俄“暧昧”形象;同时,本周继续发酵的“艳星丑闻”令特朗普颜面扫地,民主党众议员贾瑞德·霍夫曼认为,此时空袭,也是特朗普在转移人们的视线。
对外,俄罗斯与伊朗势力在叙正日益做大,而美国则呈现收缩态势,撤军论调更时常挂在特朗普的嘴边。在“中东之眼”这块兵家必争的要地上,实力此消彼长令美国警惕,借“化武”之机“敲山震虎”,告诫俄伊不要“忘形”。
鉴于美方此次出手可能是“一次性”行为,美学界与政界均对其效果持保留意见。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安德鲁·特伯勒认为,军事干预的作用有“保鲜期”,即使短期内能“震慑”阿萨德政府,一段时间后也必然失效。前美国驻叙利亚大使罗伯特·福特说,空袭不会改变叙境内大国博弈的力量对比,“阿萨德将继续掌权”。
空袭后,美官方多次表态,无意颠覆阿萨德政权。美媒分析说,目前力量对比下,美方担忧叙利亚一旦出现权力真空,牟利最多的将是俄伊两国。而此次空袭,美俄只是打了“嘴仗”,并未短兵相接,显示双方均无意让事态升级。
那么,一场空袭下,谁是最大“输家”?恐怕是已然饱受战乱之苦的叙利亚民众。7年战争,死伤者巨,核查难度亦超乎想象。联合国最近一次发布叙利亚战乱伤亡人数报告还是2016年,而数字更新则停止在2014年。至今,联合国报告提及叙战争伤亡人数,只能笼统概括成“数十万人死亡”。
此番美英法单边行动,美总统并未获得国会授权,联合国被绕开,而禁化武组织核查团则刚刚抵达叙利亚、尚未展开调查。这并非一次师出有名的壮举,更似大国暗怀私心的产物。一份私心,却令叙利亚土地再遭涂炭。
如《纽约客》文章说,美国在叙利亚的作为,“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