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神奇,隐身舰战本尊还没见人影,大部分航电和武器已试飞完成
2020-07-02 07:39:37





按照一般规律,就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国,要研发一种全新的战斗机,从项目立项到首批形成初始战斗力,最少要用25年到30年的时间。而国力一般的国家,在各种外购主要设备的情况下,拼凑性研发的喷气战机甚至40年都形成不了战斗力。之所以如此,关键就在于配套的发动机、航电和武器系统的研发往往费时费力。而试飞也需要最少七八年的时间。按照正常规律,往往是先首飞一架原型机,为了节省时间而不安装雷达和其他的复杂航电设备,只验证基本的气动性能。如果证明原始设计的气动性能过关,则再生产5到6架原型机。如果研发资金紧张,就只生产四五架原型机;如果研发资金充裕,则可以生产七八架原型机,然后用这些原型机进行分别科目的同步试飞。比如有一架专门试飞雷达航电,
有一架专门试飞包线,有一架专门试飞尾旋等极限科目;再用一架专门试飞机载武器系统。基本所有的试飞都过关了。才生产第二批次原型机,这个批次的飞机基本都安装了雷达和完整的航电系统,进行比较全面的综合性试飞。如果基本过关,则可以开始下线第一批装备型号。绝大部分现役战斗机都是走完了这个过程才能进入现役。即使分头试飞,从首飞到批量装备也至少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研发资金不足,往往是10年后都达不到完全版试飞的状态。比如SU57就遇到了这种麻烦,首架所谓量产机刚刚上天就掉了,其实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看来,其所宣称的第一架量产机,不过是第一架性能相对完整的第二批试飞机。显然在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苏霍伊很想3步并做两步走,结果却是欲速不达。



不过凡事都有特例。现在居然有一种双发隐身舰载机的原型机还没见人影。其主要的雷达、航电和未来配套的机载武器系统居然已经接近试飞完成了!这真是世界罕见的奇迹,那么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也说起来也不复杂:第一,就在于现在有资金也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实力。对隐身机来说,世界领先的雷达航电和机载武器系统,都已经成了货架产品,甚至性能强大的设备还有多家可以选择竞标。因此除了先进发动机是全新研发的外,其他大部分过去看来高不可攀的子系统都已经是手到擒来。第二,在于具备世界一流的、多快好省的项目统筹管理和调度体系。也就是说凡是过去投入的资源现在绝不会白白浪费,也不是从头再来。不如过去已经有2架验证机,这两架验证机就可以直接拿来提前试飞大部分雷达航电和武器系统。不但早早做好了这些方面的验证,让未来的舰战本尊只需要专心试飞气动和飞控。还可以另外得到一种陆基的双发隐身新战机。



第三,双发隐身舰载机本身就是一个更大系统里的关键子系统。因此其整体进度不能太慢。必须把大部分工作做到前面。第四,则是世界超一流的工程智商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当年研发ASBM的反舰雷达引导头时,根本无法用导弹验证再入大气层后对洋面目标的搜索、跟踪和锁定。谁能想到设计师居然想出用超音速飞机以X倍音速从X万米高空垂直俯冲的试验办法,最后一举突破。有这样突破天际的思维能力。又有什么攻克不了的技术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