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五天,一场备受瞩目的美俄峰会从官宣到搁置,白宫的风向急转直下。当地时间 10 月 22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取消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布达佩斯的会晤,理由是 “现在举行会面不合适”“不愿浪费时间”。
会晤计划的夭折,让特朗普 “速战速决” 调停幻想的破灭。10 月 16 日,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后高调宣布会晤消息,试图营造 “和平斡旋者” 的形象;17 日,他在白宫会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抛出 “就地停火、各自宣布获胜” 的提议,却遭到泽连斯基的强硬拒绝,双方不欢而散。而 20 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通话,则成为压垮会晤计划的最后一根稻草 , 拉夫罗夫明确重申俄方立场:拒绝 “先停火” 方案,坚持以控制整个顿巴斯地区作为和平协议的前提,这与 8 月阿拉斯加峰会时的态度别无二致。图片
五天之内,特朗普接连遭遇俄乌 “闭门羹”。在双方立场尖锐对立、毫无妥协迹象的前提下,美俄峰会若强行举行,只会重蹈阿拉斯加峰会的 “空谈” 覆辙。正如特朗普自己所言,“举行一场毫无意义的会面是浪费时间”,直接宣布取消,总比到时候无成果更损害特朗普的个人声誉好一些。毕竟,从商人转型的特朗普深谙 “无利不起早” 的逻辑,没有实质性进展的外交亮相,对其而言毫无价值。
特朗普想要独立主导调停的野心,被美欧同盟的现实所束缚。尽管他频频以 “主导者” 自居,试图将停火成果转化为个人外交资本,但俄乌冲突的解决从始至终离不开欧洲的参与。当前美欧虽表面 “团结”,实则动作各异:北约忙着协调欧洲成员国从美国采购武器援乌,欧盟计划在 10 月 23 日的峰会上讨论对俄新制裁,支持乌克兰的 “自愿联盟” 会议也将在伦敦召开。
法国等欧洲国家虽发布联合声明 “支持” 特朗普的停火立场,却同时强调 “国际边界不得以武力改变”,这种矛盾的表述,暴露了美欧的深层分歧 , 欧洲更担心领土妥协引发地缘连锁反应,而特朗普只关心 “停火” 这一表面成果。欧盟甚至起草了包含 “特朗普主持和平委员会” 条款的停火提案,看似迎合其主导欲,实则是将协调难题抛给美国,这种 “表面迎合、实则制衡” 的策略,让特朗普的独立调停沦为空谈。
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摇摆,根源在于其 “个人利益优先于战略共识” 的行事。重返白宫以来,他的态度三番五次反转:先是宣称乌克兰 “没牌”,施压其领土妥协;阿拉斯加峰会后转而指责普京 “令人失望”,扬言支持乌克兰 “赢回全部领土”;与普京通话后又回归 “就地停火” 论调。这种摇摆背后藏着双重考量:一方面,他急需一场外交突破转化为政治资本,至于停火是否符合乌克兰长远利益,并非其核心关切;另一方面,他既不愿增加对乌军援的投入,又害怕冲突升级引发核风险 ,当普京在通话中提及 “核问题降级” 时,特朗普立刻表示认同,暴露了其对 “风险失控” 的忌惮。图片
这场博弈的最大牺牲品始终是乌克兰。如今的乌克兰已付出惨痛代价:20% 人口流失,23% 领土被占,80% 粮食生产能力损毁,90% 出口停滞,国民生产总值仅余千亿美元。而美国从最初的 “拱火开战” 到如今的 “施压割地”,其背后不乏对乌克兰稀土等资源的觊觎。正如基辛格所言:“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还是美国人更懂美国人。
取消会晤并非结束,而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特朗普虽宣称 “未来会再次会晤”,并表示 “是时候对俄实施制裁”,但这种 “打一巴掌给颗糖” 的策略,恐难撼动俄乌的根本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