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9年三四季度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便芝麻开花节节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步一步上行。推动CPI指数持续上行的“罪魁祸首”是猪肉价格,并且,在猪肉价格的影响下,其他肉类比如牛羊肉价格也在上行。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显示,其依然维持在高位,不仅是猪肉价格高企,鲜菜价格也在上涨,另外,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对经济和个人意味着什么?
CPI指数维持在高位,肉吃不起,鲜菜也在变贵?近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5%,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7.4%,非食品价格上涨1.3%;消费品价格上涨6.4%,服务价格上涨1.2%。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引起CPI指数维持在高位的主要因素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具体从同比角度来看,畜肉类价格上涨66.4%,其中猪肉价格上涨97.0%,影响CPI上涨约2.34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仍然是推动整体CPI指数高位的导火索,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原因是市场供应不足所引起,在需求稳定的情况下,当供应不足时,会带来价格上涨。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生猪生产出现积极变化,中央和地方储备猪肉陆续投放,进口量有所增加,猪肉供应有所加大,从而带来猪肉价格环比回落。猪肉价格在当前有点夸张的说,是让人吃不起的节奏,而鲜菜价格目前出现上涨,鲜菜价格上涨10.8%,涨幅达到两位数,让人不容小觑。鲜菜价格的大幅上行,主要原因是受冷空气及大范围降雪影响,鲜菜生产和储运成本增加所导致。
猪肉价格涨幅不用说,鲜菜价格也在上涨,牛肉价格同比上涨20.4%,羊肉价格同比上涨11.5%。也就是说,这些我们刚需性的食品价格变贵了不少,价格上涨,往往会带来购买力降低,不仅会增加经济生活成本,而且也会降低市场消费活力。
CPI指数是物价指数的一种,也是衡量市场通胀情况的指标,而通胀情况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参考条件之一。重要的一点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手段之一。也因此,一条直接的逻辑导向是,CPI指数影响着央行的货币政策。
当前我国央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当前我国CPI指数的上涨主要是有猪肉价格引起,也就是说,我国市场或存在结构性通胀,随着一些相关措施落实,猪肉价格已经环比回落,接下来有望缓解CPI指数上行的压力,从而形成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制约较小,其中一条可印证的事实是,新年初央行的降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的猪与去年也不同,身价大涨了,并带动着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可谓为今年的市场增添了一抹浓重色彩。当然,我国经济市场没有全面通胀的基础,长期看,我国市场价格将保持合理稳定,并伴随消费市场的活跃,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