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吨大盾第二批的建造,为何扭扭捏捏?
2024-05-01 23:52:01



1.3万吨级的超级大盾,第一批次就是完整的8艘,而且建造下水过程极为密集;完全没有采取过去主力水面平台,先试验性生产1到2艘,下水后再实际测试个两三年,证明完全合格,用户对综合性能十分满意后再进行大批量的集中生产。1.3万吨级的超级大盾,其首舰与后续的7艘,几乎是一拥而上的生产建造模式。从首舰服役到第8艘的交付,就是眨眼之间的事情;甚至创造过本系列超级神盾当年下水4艘,而全部盾舰一年下水10艘的世界纪录!由此可见这个系列首批次生产建造与实际测试使用的紧密程度。问题是既然有了首批次,那么必然会有第二、甚至第三批次;这在全球类似的大盾建造中也属于惯例性的存在。毕竟后期批次可以继续升级重要的子系统,而且吨位还可能继续放大。

图片

比如超级大国的伯克级神盾驱逐舰,就从早期的满排刚刚越过9000吨级,最终放大到了伯克3批次的满排超过1.1万吨,而且总数量也已经建造到了80艘上下。于是不少人在1.3万吨级的超级神盾确定第一批次就是8艘之后,马上预测第二批次估计也是8艘;到第三批次甚至会再建造12艘甚至是16艘,吨位也要扩大到1.7万吨级上下。但是几年过去了,第二批次的建造,明显没有第一批次那么密集,甚至出现了在亮相数量上相当“扭扭捏捏”的奇异状态。至于第三批次的1.7万吨级的新式巨舰,到目前则连个影子都没有看到。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之所以说第二批次是扭扭捏捏,主要在于第一批次的8艘全部下水,甚至是大部分已经交付服役以后,才发现在北方的某干船坞内,出现了明显类似的2舰,

图片

于是可以称其为第9号舰与第10号舰。而这两艘新舰,到底算是第一批次的自然延续,还是第二批次的前2艘?外界都很难准确定位。因为在完全成型之前,外界无法观察到吨位上的明显加大,更不能判断出在主要的子系统上,是否进行过重大的升级。如果有较大的升级,则可以算是第二批次;如果还是按原版原图纸进行建造,那么只能算是第一批次的补充。而且仅仅2艘的数量,则看上去更像是第一批次的追加。而就当大家认为1.3万吨级的神盾就是造10艘就暂时打住的时刻,却很快发现,第11号舰与第12的模块也开始入坞了。这样似乎就是一共12艘;问题是貌似第13艘与第14艘的模块又准备入坞了。最终搞成了像挤牙膏一样的慢慢增加数量,所以就有人认为过程过于“扭扭捏捏”。


不过外界的观察,都属于后知后觉。一种水面绝对主力到底要生产建造几个批次,每个批次又是具体的几艘,并不是临时拍脑门甚至不是当年所决定的。早在四五年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计划,明确了预算;至少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钢板的切割与重要子系统的对外采购。因此看上去是挤牙膏,实际上却是按部就班。不再一次性就同时建造七八艘,主要是现有的主力神盾已经接近50艘,而且全部都是有源大盾。单纯看总量与性能,已经属于全球一流。而最近几年的重点,已经上升到超级平台的快速补数量上。作为二级舰的大盾,只需要正常速率下水即可;即使平均每年下水2艘,也是超级大国2年半才下水1艘的好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