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操作猛如虎,印巴空战0比5,人们猛然发现中国军工已经领先西方一个时代
2025-05-09 23:48:34



杀神现身

持续了半个月的印巴冲突在这几天逐渐走向高潮。

4月29日晚,印度空军突然派出4架当家王牌“阵风”战斗机,朝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印巴停火线附近地区飞去。

而巴基斯坦空军也在接到前线信息后派出了2架歼-10C战机进行拦截。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印度空军副司令达哈卡尔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他怂了...

四打二,优势在我,你居然认怂!

两天后,达哈卡尔被解职。

图片
很显然,在战事愈发紧张的情况下,印军需要的是雄狮而不是绵羊。

将领换成“雄狮”后,印度空军的精神面貌果然焕然一新。他们在5月6日晚气势汹汹的起飞了数十架各型战机,向印巴停火线直扑过去。

这一次,他们不退。

图片
然后就被打下来5架,包括3架阵风、1架苏30和1架米格29(另有若干无人机未统计在内)。

至于巴基斯坦空军,毫发无损。

0比5!

脸都不要了。

这是新世纪以来综合技术含量最高的一场空战,也是人类历史上阵亡四代机(含四代半)数量最多的一天。

三哥,载入史册!

图片
(延伸阅读:资料片:各国(地区)的先进战斗机巡礼)

而完成这场单方面屠杀的,是巴基斯坦从中国进口的歼-10C战斗机(注:出口代号为歼-10CE,下文统称歼-10C)。

中国人也就此在人类空战史的里程碑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四代机杀神,舍我其谁。

图片
当然,这个战果在很多人看来是颇为意外的。

虽然三哥翻车这个事本身并不奇怪,但对手毕竟只是巴基斯坦而已。

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的各种冲突一直连绵不绝,光全面战争就打过三回。至于双方的战场表现,那基本上是菜鸡互啄、半斤八两。

图片
按理说这两个老对手之间不应该出现一边倒的碾压局,更别提被碾压的一方还是纸面实力更强的印度。

这很不合理。

那么这片神奇的南亚次大陆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进击的三哥

此次印巴冲突的导火索是克什米尔地区爆发的恐怖袭击。

4月22日,一伙从巴基斯坦方向杀出来的恐怖分子杀害了二十多名在克什米尔地区旅游的印度游客。

图片
于是怒发冲冠的印度不由分说的就给巴基斯坦政府扣上了“支持恐怖袭击”的帽子,并对其实施了一系列顶格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暂停与巴基斯坦签订的印度河河水条约;

取消巴基斯坦公民的签证并驱逐他们;

驱逐驻印巴基斯坦军官;

召回驻巴基斯坦外交人员;

关闭边境;

......

其中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这一条几乎等同于宣战。

印度在河流上游一下断水一下泄洪的行为直接冲击了巴基斯坦上亿居民的生活和安全,可以说是对巴基斯坦平民的大规模精准打击。

图片
客观的讲,印度对遭遇恐袭的愤怒虽然可以理解,但上纲上线把恐袭视为巴基斯坦的国家行为就属于反应过当了。

图片
毕竟“反恐不力”和“支持恐怖袭击”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巴基斯坦方面当然不接受印度的无理指责,于是他们很快就采取了对等的反制措施,双方迅速进入剑拔弩张的状态。

最终双方军队于4月25日凌晨发生交火,新一轮印巴冲突开启。

现在回过头看,印度这一系列上纲上线的骚操作颇有借题发挥的嫌疑,大概率是为了转移其日益尖锐的国内矛盾。

莫迪老仙估计早就打定主意,找机会咬上巴基斯坦这个“软柿子”两口。到时候跪地求饶的巴基斯坦就是莫迪支持率的垫脚石。

图片
结果一口下去崩掉了门牙。

此时如果三哥的脑回路还正常的话,就该冷静下来重新衡量一下双方真实的实力对比了。

印巴双方空中力量的纸面数据对比如下图(图中数据跟最新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

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拥有的四代机包括约260架苏-30MKI、近百架米格-29、40多架幻影2000、30多架光辉、以及36,33架作为王牌的阵风。

算下来该国四代机的总规模达到了400多架,排世界第四。

不过在战斗机的世界里不能光看数量,因为战斗机技术如果领先一个代际,就意味着它可以无视数量差距横扫对手。

所以印度空军没有五代机是个硬伤,这导致他们虽然坐拥400多架四代机,但实战能力未必比得过拥有几十架五代机的英意日韩以等国(美制F-35)。

至于跟中美就更不用比了。萤火虫再怎么努力也碰瓷不了月亮,比如说中国仅歼-20这一款五代机就有300架之多。

图片
所以三哥非常机智的挑选了巴基斯坦作为对手。

跟一众世界大佬比起来,巴基斯坦空军的数据就比较寒碜了。

他们同样没有五代机,四代机则只有20架左右的歼-10C,50架左右的F-16和170架左右的枭龙。

算下来巴基斯坦的四代机总规模大约为250架,仅为印度的六成左右,劣势明显。

其中能够用来对抗阵风的,就是那20架左右的歼-10C了。

所以按常理,巴基斯坦空军所处的局面应该非常被动,真打起来不被印军剃光头就不错了。

结果却是巴基斯坦剃了印度的光头。

图片
一晚5架,比胡塞打美国还猛,巴基斯坦打印甚至打出了代差的感觉。

此情此景,印度人民需要一个解释。

而首先要问责的,就是印度高价买来的那个王牌:阵风战斗机。



印度王牌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70年代末,为应对苏联的巨大威胁,欧洲各国决定强强联合、分摊成本,共同打造一款领先全球的终极战斗机。

这就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军事研发合作项目:ECF“欧洲联合战斗机”项目。

然后他们就内讧了。

强强联合看起来很美妙,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在实际研发的过程中根本无法统一。

图片
就比如说法国,他要求这个新飞机要有舰载机版本,以满足自家航母的需求。

但舰载机和传统陆基战斗机完全不是一个物种,它们为了能在航母上起降,往往需要牺牲大量的飞行性能。

所以其他那些不需要舰载机的国家显然不会惯着法国,于是各国便吵成一团。

最后的结果就是法国跟小伙伴们彻底闹掰,决定自己单干。

他们单干出来的飞机就是后来在1986年首飞的阵风战斗机。

图片
而欧洲其他国家联合研发出来的那款飞机,则是在1994年首飞的台风战斗机。

图片
这两款飞机代表了欧洲战斗机的最高水平,其纸面实力比F-16、苏-27这样的传统四代机更强,但不如后来在1997年首飞的美制F-22隐身五代机。

“欧洲两风”没有隐身能力,实在不好意思自称五代机;但欧洲老爷们又不甘心这两款呕心沥血之作被划到四代机的范畴,于是他们就专门为这两款飞机发明了一个新词:

“四代半”战斗机。

但再美妙的名词也掩盖不了欧洲战斗机落后美国战斗机一代的现实。

不过好在世界上拥有五代机的国家并不多,在21世纪初的时候更是只有美国一家,所以“欧洲两风”在大多数地方还是可以横着走的。

毕竟是“四代半”,翻译过来就是“五代以下我无敌”。

图片
这样的优势地位也让众多国际买家趋之若鹜,这里面就包括了三哥。

南亚霸主的算盘向来打得很响:

因为五代机只有美国有,所以只要买了“五代以下我无敌”的“四代半”,四舍五入就等于“美国以下我无敌”了。

到时候身边的那些大小国家还不都得瑟瑟发抖?想想就让人激动。

于是印度在2008年大手一挥,招标购买108架四代半战斗机。

最终阵风凭借价格优势成功压过台风,中标了印度的军购项目。

在这之后,“阵风在手天下我有”就成了全印度的信仰。至于3年后中国五代机歼20成功首飞这种“小插曲”,他们就视而不见了。

不过印法两国在达成协议后并没有马上签合同,这主要是因为印度人撒泼打滚讲价扯皮的瘾一直在发作。

图片
双方一直扯皮到2016年,眼瞅着我们的歼20都要正式服役了,这才火急火燎的正式签约。

而正式合同中的购买数量从最初号称的108架缩水到了36架,合同金额则从最初的126亿美元缩水到了88亿美元。

我现在严重怀疑三哥最初吆喝108架只是为了争取一个批发价。

这36架阵风在2022年底完成了全部交付,印度空军信心大增,相关各方也都吃饱喝足。

尝到甜头的印度又在今年4月底和法国签署了新合同,再次砸下75亿美元购买26架舰载型阵风M,配给自家的两艘航母。

图片
结果签完没几天,空军那边就被人打掉了仨。

说好的“五代以下我无敌”呢?怎么就跪得这么彻底?



欧洲的底裤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此次横扫阵风的是我国制造的歼-10C战斗机。

该系列战机在1998年首飞,是我国第一款追上世界主流水平的战斗机,对标的是美国F-16这样的中轻型四代机。

不过因为我们在这个领域落后得太多,所以该飞机初期型号的性能还比不上那个“五代以下我无敌”的阵风。

图片
那个时候的歼-10连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都没有,其配备的半主动霹雳-11导弹战力也在法国的米卡之下。

但只要踏上了征程,暂时的落后就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产品可以持续的迭代升级嘛。

歼-10自诞生后就没有停止过进化的步伐,如今已经从歼-10A一路升级到了歼-10C。

具体升级的地方包括但不限于:进气道气动布局、发动机、导弹挂架、雷达、空空导弹...

图片
其中雷达从最早的平板缝隙机械雷达升级到无源相控阵雷达,然后又升级到砷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再然后又升级到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至少进化了四代。

导弹则从霹雳-11升级到霹雳-12,又升级到霹雳-15,迭代了N轮。

而阵风,几乎还是那个阵风。

它这么多年下来只是把无源相控阵雷达升级为了砷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

只能说欧洲人赚钱真是轻松,对于他们来说内卷什么的不存在的,就算躺着什么都不做也总有傻子把钱送上门。

图片
其实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强势发展掩盖了一个现实:

西方阵营里的大部分国家在这些年都选择了躺平,正在被时代疯狂的推向历史的垃圾堆。

包括法国。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你身边有什么法国产的电子产品么?

图片
这和战斗机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高端电子设备是先进战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持电子设备先进地位的基础就是发达的半导体产业。

比如说刚才提到的雷达就是一个大号电子产品。

目前阵风使用的砷化镓雷达比歼-10C使用的氮化镓雷达落后一个时代,而法国压根就没有氮化镓工业。

更糟的是,阵风不仅无法使用先进雷达,自身的基础结构还很差。

简单的说,就是机头太小。

图片
战斗机的雷达都是安在机头,机头小,雷达尺寸也就只能往小了做。

这样的结果就是该机的雷达不仅在技术上落后歼-10C的雷达一代,其发射接收单元T/R的数量也远远不够。

阵风的相控阵雷达仅有838个T/R,而歼-10C的相控阵雷达则有约1300个T/R。

图片
技术和数量都比不过,拿头打?

其结果就是歼-10C的探测距离是阵风的1.5倍以上。

也就是说我开火了你还不知道我在哪,5比0这不就来了么。

图片
按照巴基斯坦官方的说法,这个比分已经是他们收着打的结果了。

这时候可能会有小伙伴感到疑惑,既然雷达尺寸这么重要,为什么法国人一开始不把机头设计得大一点?

其实法国人也知道这个问题,但他们没办法,因为阵风是一款典型的“既要又要”机型。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法国要求该型飞机具备上舰功能,然后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图片
比如说咱的歼-10可以为了追求最优飞行性能而把机身设计得纤细瘦长(阻力小),但阵风就不行。

航母在海上摇摇晃晃,起降条件恶劣,如果机身过于瘦长,就容易在起降的时候磕到机屁股。

所以阵风的体型就只能往短肥的方向设计。

图片
另外法国倾举国之力,花了几十年时间就只搞出这么一架战斗机,因此所有的战斗任务都压在它身上,要求“一机包打天下”。

于是阵风不仅要空战,还要挂载大量弹药进行对地对海攻击,而且还必须得飞得远。

算下来挂弹的位置要足够多、油箱要足够大,再加上其本身就是双发战斗机,整个体型就更加短肥了。

图片
这种极致短肥的体型就会导致飞行阻力大幅增加,而法国的发动机又不是很给力,阻力太大了就保证不了近战格斗所需的机动力。

但法国又不愿放弃近战格斗的能力。

怎么办?

最后只能通过削尖脑袋的办法来减小阻力,保证格斗的机动性。

图片
另外小机头的设计也有利于阵风更好的在航母上起降。

鸭式布局的战斗机在低速降落时会出现“高抬头”的现象,于是机头就会遮挡飞行员观察甲板的视野。

而把机头做小就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图片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阵风虽然是一款号称“五代以下我无敌”的战斗机,但它的整个研发过程其实充满了妥协和凑合。

说到底,国力有限的法国让阵风这个中型战斗机承担了太多的责任。

既要轰炸又要格斗还要上舰,最后只能削尖脑袋放弃雷达性能。

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雷达性能受限还不是什么大问题。

图片

因为那个年代的超视距远程空战技术并不成熟,一般的作战距离都在50公里内。

在这个距离上,阵风的小雷达还是可以凑合的。

但如果几十年后空战距离大幅增加的话怎么办呢?

简单啊,到时候再设计个新的战斗机出来不就行了嘛?

没错,在上世纪80年代研发阵风的法国工程师们,绝对想不到40多年后的法国主力战机还是阵风。

事实上不仅是法国,整个欧洲到现在都没能造出新一代的战斗机。

图片
总的来说,阵风就是一款落后于时代且升级潜力极其有限的过时产品。

这种过时不仅体现在雷达上,也体现在导弹上。



送人头,并不意外

现代空战的主要武器是空空导弹。

大国在研发空空导弹时,往往会针对不同的作战场景研发不同的导弹类型。

仅从射程上看,就会分为短程、中程和远程。

以我国的空空导弹为例:

霹雳10是射程30公里内的近距格斗导弹;

霹雳12是射程100公里的中距导弹;

霹雳15是射程200公里的中远程导弹;

霹雳17是射程300公里以上的超远程导弹;

......

图片
一般而言,近距格斗导弹强调的是高机动性(让对手难以躲避),远程导弹强调的就是速度和射程了。

但法国人搞导弹的时候不是这么个思路,他们追求的是一款导弹通吃,就和他们搞阵风战斗机的时候一样。

因为这样比较便宜。

于是法国这30年来就只搞了米卡空空导弹这一款远近通吃的导弹。

图片
而所谓的“远近通吃”就是两头不靠岸。

这款导弹的射程不上不下,飞起来也不灵活...大概能打个50公里这样。

这种搞法的性价比确实优秀,但战场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地方。

一寸长一寸强,就这么简单。

射程50公里的导弹放在八九十年代强凑合,但放到现在就不行了。

当今主流中远程空空导弹的射程已经涨到了150公里左右,你再端着一个射程50公里的米卡往前冲,那不就是送人头么?

图片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法国自己虽然没有射得远的导弹,但欧洲有。

欧洲台风战斗机配备了射程150公里的流星导弹,法国人可以直接买来装在阵风上面。

图片
目前世界上这个级别最好的三款导弹就是中国的霹雳15、美国的AIM120和欧洲的流星。

其中又以中国的霹雳15最为强悍。

该型导弹更粗更长更重,射程甚至能达到200公里,超出同行竞品一截。

图片
除此之外,霹雳15还有三大绝学:

首先是双脉冲发动机。

传统的中远程导弹使用固体火箭推进剂,无法控制发动机的工作节奏。

它一旦点火就会全力冲刺,然后在飞了一百多公里后因为推进剂烧完而失去动力,进入靠惯性滑翔的状态。

这个时候的导弹无法再做出高机动动作,很容易被战斗机闪避。所以中远程空空导弹的命中率往往不高。

图片
而双脉冲发动机则不会一次性把所有的燃料都烧完。

它会用特殊的办法隔离一部分推进剂,在接近目标后再二次点火加速冲刺,并且能够做出剧烈转弯的机动动作,极大的提升了命中率。

第二个绝学是双向数据链。

过去的导弹只有单向数据链,即战斗机可以发送指令遥控导弹,而导弹则没有能力反馈数据。

这就导致操控者并不知道导弹的实时情况,很容易下达错误的指令,进而导致脱靶。

而有了双向数据链,导弹就可以随时反馈实时情况,操控者就可以及时根据战场变化调整指令,保证命中目标。

图片
第三个绝学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引导头。

中远程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战斗机先通过发送指令把导弹引导到大概位置,然后导弹上的小雷达开机,在附近扫描到谁就打谁。

图片
不过传统导弹的雷达性能有限,只有离得很近的时候才能发现目标,所以很容易变成个无头苍蝇。

而霹雳-15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就不同了,它不仅看得远、精度高,而且抗干扰能力极强。

所以该型导弹的“视力”特别好,离目标很远的时候就能盯上对方,然后全力冲刺追杀,直至同归于尽。

有了这三大绝学的加持,霹雳-15基本上可以做到200公里内逮谁打谁。

值得一提的是,霹雳-15并不是中国最强的空空导弹。最近我们又推出了能在300公里内逮谁打谁的霹雳-17。

不过因为这个距离已经超出了歼-10C的雷达探测范围,所以并没有配备在歼-10C身上。该导弹主要是为我国的歼-16、歼-20以上级别的战斗机准备的。

图片
在这一票东大的空空导弹面前,法国那个只能打50公里的米卡就像个笑话。

难道印度人在下单的时候不知道这个问题么?

知道还是知道的,只不过法国人在卖飞机的时候表示阵风可以挂载欧洲研发的流星导弹,打个150公里还是可以的。

印度这才放心下单。

图片
然而现在印军都被干下来五架主力了,欧洲的流星何在?



人算不如天龙人算

按理说印军的阵风身上是应该挂载着流星导弹的,然而就在阵风战斗机陆续交货的同时,欧洲人的拖延症犯了。

说好的流星导弹磨磨蹭蹭的就是不交货,厂家今天说有兼容问题需要调试、明天说有生产问题需要协同、后天直接告诉你员工休假了...

图片
结果就是战争都开打了流星导弹还没交货(只有几个训练模拟弹)。

所以印巴空战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歼10C早早就能发现对方,然后可以在150公里外就开火。

而阵风则根本找不到目标,就算凑巧找到了,也要冲到距离目标50公里的地方才能动手。

这还打个屁。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那个被撸的印度空军副司令会下令撤退了吧。

人家是真懂行啊。

图片
5月6日晚的印度战机就是在自己的实控区域内,被巴军的歼10C在百公里外越线狙杀。

有一架阵风甚至是被击落在距离本方基地仅20公里的地方。

这等于是你要去砍人,结果还没出门就被人撂倒了。

图片
巴空军这种远程打击能力完全超出了印度的预料,但对于中国制造来说,又是一个很正常的局面。

因为这些年中国制造的迭代速度实在太快,我们的导弹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更新版本。

雷达技术、探测距离、精度水平、动力射程...每年都在水涨船高。

这一点和汽车手机这样的民用产品其实没什么区别,所以我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但对于习惯躺平的印度人和欧洲人来说,那就是另一个维度的事了。

图片
其实阵风现有的砷化镓雷达(探测距离140公里)并不能完全支撑流星导弹150公里的射程。

要充分发挥流星导弹的威力,他们要升级为氮化镓雷达,把探测距离提升到200公里以上。

但他们什么都没做,就这么躺着。

而中国这边的氮化镓雷达早已烂大街,更新一代的氧化镓雷达都已经出来了。

套圈啦,而且是套两圈。

那印度哪来的自信呢?

很简单,印度和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一样,现在还理解不了中国对西方套圈的现实。

在他们看来,如今欧美的技术能力依然领先全球。

图片
这种认知就导致他们信心爆棚的端着射程50公里的导弹去挑衅手握射程200公里的导弹的对手。

然后就帮中国制造刷了一波飞机。

其实早在去年的一场演习中,歼-10C就展现了出了对“欧洲两风”的压倒性优势。

在那场演习里,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对卡塔尔空军的台风战斗机打出了一个9比0。

图片
有必要说明的是,现在歼-10C虽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单日击落最多架四代机的纪录,但它在中国只是一个几乎停产的老产品。

如果不是巴基斯坦等国的出口订单,该型飞机的生产线现在估计已经关闭了。

因为我们国内还有一大票比它更厉害的歼-11BG,歼-15T,歼-16,歼-20,歼-35,歼-36,歼-50……

图片

按照田忌赛马的逻辑,印巴空战的结果就是我国的下等马吊打了欧洲的上等马。

而站在巴基斯坦空军的角度上看,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战绩,其实是源于他们在十几年前的一次豪赌。



战力崛起的奥秘

和众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巴基斯坦在军备采购方面其实走的是一个东拼西凑的路线。

买装备的时候不仅要货比三家,还要考虑具体的政治影响。

图片
于是今天买美国货,明天买俄国货,后天买中国货...恨不得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军工厂都招呼一遍。

然后就凑出一盘万国牌的大杂烩。

这种建军方式的好处是操作灵活,可以左右逢源。这边不卖那边还有,同时还可以互相压价,挑便宜的。

图片
但坏处也很明显:

万国牌军备的维护工作非常麻烦,且很难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系。

在这一点上印巴彼此彼此,谁也别笑谁。

不过印度军队规模更大,总体来说压过巴军一头问题不大,所以他们把巴基斯坦视为软柿子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不能说莫迪老仙的决策一定是错的,他只是没注意到巴基斯坦在十几年前已经默默开启了一场豪赌。

这是一场被迫的豪赌,它的导火索是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

那场危机过后,美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维持霸权的扩张,战略收缩成为定局。

图片
对于众多小国而言,这个趋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来自美国的援助减少了,这里面就包括巴基斯坦。

大多数小国在这个时候会因为惯性而继续努力维持左右逢源的局面,眼巴巴的等待着美国爸爸再爱我一次。

而巴基斯坦和其他小国不同。

首先他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军事建设这种事根本等不起,动作稍微慢个几拍就可能亡国。

图片
其次,特殊的地缘环境造就了该国和我国的特殊关系。双方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建立了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

虽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武器并不属于军火市场中最先进的那一档,但我们不会随便背刺盟友,这一点和美国截然不同。

于是在每一次美国背刺巴基斯坦的时候,中国制造都为该国兜住了最后的底线。

所以在美国因霸权收缩而开始抛弃“边缘朋友”后,摆在巴基斯坦面前的选项就只剩下一个了:

全面倒向中国。

2009年后,中国武器在巴基斯坦进口武器价值的占比就超过了一半;到2015年以后,这个比例更是达到了75%左右。

图片
目前在巴基斯坦陆军和空军的装备中,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主导力量。

这也意味着该国的军事建设已经完全和中国产业链绑定,未来再也没有了左右逢源的空间。

对于巴基斯坦这样的小国而言,在十几年前做出这个选择,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中国军工未来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图片
而他的死对头印度就没有这种风险了。

三哥在美国遏制东大的战略体系中被寄予厚望,于是他们这十几年来依然可以悠然自得的左右逢源,轻松的跟除中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自由买卖。

该国甚至还被当做“上宾”邀请加入了所谓的“四国联盟”,如日中天了属于是。

图片
这种状态下的三哥自然是看不起早早成为“帝国弃子”的巴基斯坦的。

不过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巴基斯坦的被迫豪赌,让他们踩中了新世纪最大的风口:

中国制造业崛起。

2023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的全球占比是37%,超过美、日、德、印、韩、意、法的总和。

图片
什么是碾压?这就是碾压。

所以我们拥有最完善的产业链、最快速的迭代升级速度、最庞大的生产规模、最低廉的生产成本...

这些因素聚集在军工产业中就是一个简单粗暴的优势:

我的装备比你强,同时还比你便宜。

印度购买一架阵风,价格是2.5亿美元以上;而巴基斯坦买一架歼-10C,包含配套的霹雳-15导弹在内也不到8000万美元。

而实战中阵风对歼-10C的比分是0比3。

三哥就算再有钱,这个账也算不过来。

图片
而巴基斯坦可以这么做,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可以。

于是所有依靠非中国武器建立的军事优势,在这一夜后全部摇摇欲坠。

因此这一战不光是打掉了欧洲的底裤,还打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正确方向:

拥抱中国制造。

图片


结 语

1982年,以色列空军和叙利亚空军在贝卡谷地发生空战。

结果以军以F-15和F-16为主的四代机,以84:0的惊人交换比横扫了叙军以米格-21、米格-23为主的三代机。

图片
此战对遥远的东方大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

因为此时东方大国手中的战机和叙利亚空军的水平差不多,万一爆发类似的空战,后果不堪设想。

深感形势紧迫的中国在1986年正式立项了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发工程,代号“十号工程”。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当时国家还准备了第二条路线,即购买和仿制苏(俄)制的四代机:苏-27。

图片

在当时看来,这条路线才是更靠谱的选择,毕竟仿制苏联战机我们熟。

至于自主研发四代机,并没有多少人看好,甚至有不少人觉得这是在浪费钱。

这也不奇怪,毕竟我们之前从没成功自研过先进战机,更何况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做导弹不如卖茶叶蛋”。

在这种情况下,放弃是很正常的。

然而当时就是有这么一批人,在其他人都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依然选择了坚持。

研发歼-10的工程师们:

图片
这,就是脊梁。

1998年,歼-10首飞。

图片
虽然在一年前,美国领先全球一代的第五代战机F22就完成了首飞,把我国的战斗机产业套了个圈。

但这不要紧,因为只要开始,就有希望。

2024年底,中国领先全球一代的两款六代机首飞。

图片
2025年初,已经27岁的“老伙计”歼-10战机,在南亚次大陆刷新人类空战史的新纪录。

这是共和国的脊梁们为我们开创的新时代,如今他们中的一些身影已经远去,而我们的征途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