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惊呼:西方不“迁就”中国又该如何?
2015-03-21 13:01:47



在微妙的外交辞令领域,“迁就”(accommodation)这个词只比另一个字母A打头的词——“绥靖”(appeasement)稍微好听一点。上周,一位美国高官指责英国“不断迁就”中国。伦敦日前同意加入北京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有些人担心该行有朝一日可能会对美国领导的世界银行构成挑战。那位高官的言外之意是英国还作出了其他妥协。一会儿同意不再见达赖喇嘛,一会儿又故意淡化香港民主问题。上述官员说:“我们谨防一种不断迁就中国的趋势,这不是与一个崛起中大国打交道的最佳方式。”

这带来了如下问题:什么才是与一个崛起中大国打交道的最佳方式呢?如果“不断迁就”不是答案,那什么是呢?美国无疑会否认答案是“不断遏制”。相反它会说,必须好言劝说中国接受现有国际秩序——这一秩序的规范与准则已经在该地区良好运行了70年。问题是,在北京看来,那些规范与准则是以美国为样板制定的。这一秩序适用于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中国对全球总产量的贡献值为16%,但它在世行中只拥有3.8%的投票权。这一秩序还适用于海上事务准则,从北京的角度看,这些准则使美国得以管辖对中国利益至关重要的亚洲水域,并使它得以维护与中国的历史主权要求相左的二战后领土划分安排。你也许会问:如果北京会遵守西方在中国国力衰微之时制定的国际准则,那么谁还需要遏制呢?

至于亚投行,既然英国已经“离队”,其他国家也很可能会效仿。确实,这样做有很充分的理由。如果华盛顿真正担心的是这家新银行会无视环境与社会方面的规范,那么最好设法从内部影响它,而不是采取超脱态度。

在亚投行问题上产生的分歧是有关如何应对崛起中的中国这一更宏观问题的一部分。

澳大利亚学者休·怀特循循善诱地说,需要“迁就”中国。没错,他用的就是被美国当做难听话的那个词。中国绝不会接受在自家后院扮演次要角色。怀特主张北京和华盛顿达成一项可以让它们在该地区拥有同等力量的政治协议,并且这项协议应该可以让印度和日本在新框架下分一杯羹。

这种看法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有人说,它听上去太像19世纪了。难道世界没有摆脱势力范围划分和大国瓜分的做法吗?这种“解决方案”将使其他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和韩国——沦为二等国家。而且一旦美国把一些权力让给中国,有什么办法能阻止中国提出更多要求(比如要求收复台湾或威胁其老对手日本)呢?

在许多怀疑论者看来,“迁就”只不过是“绥靖”换了一种说法。北京会得寸进尺。自英国和法国1938年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以来,绥靖就带有一种可怕的意味,它与胆怯以及灾难性的误判有关。同盟国不但没有借此带来和平,反而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性。温斯顿·丘吉尔说,绥靖主义者把别人喂给鳄鱼,以期自己能最后一个被吃掉。

怀特说,虽然应该汲取1938年的教训,但不应当过分汲取。今天的问题必须是:中国是否像德国那样蓄意发动战争?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遏制就是有道理的。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造成灾难性误判的或许就是遏制本身。中国或许会因此认为它只有通过冲突才能在世界上拥有影响力。怀特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把中国当做纳粹德国对待,那我们最后确实会与它开战。”

谢天谢地,决定是否加入一家银行距离第三次世界大战还很远。不过问题仍然归结为:中国会完全遵守它没有参与制定的准则吗?还是说崛起后的中国必然会试图影响国际准则?至于亚投行,有很强大的理由加入它。如果这看上去像是迁就——那就随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