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有部分人对神秘大国当前的关键潜艇救援设备也颇有微词。这就是本次联合演习中展示与实际参演的最核心的装备,也就是前面讲过的,水下对接式人员救援小型潜艇,仍然是多年前从英国原装进口的,而且还进口了不止一艘。基本上是当前服役的多艘潜艇救援舰,每艘都专门配备1台人员救援艇的状态。这种水下对接式的人员救援小型潜艇正常救援潜深大约300米,极限救援深度超过400米。在当前的全球,仍然属于非常先进的专用水下救援设备。可问题是已经引进十几年,按照正常的规律,起码应吸收其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之后,自行研发性能更强大的类似装备;或者至少也应该完成本土化的改造升级,怎么会十几年下来,仍然用完全是国外的原装进口产品呢?难倒是其中关键的救援技术,
图片
或者水下耐压材料一直不能突破,只能承认全面落后的现实,继续使用进口的外国货?事情绝不是外界想象的那么不堪!之所以仍然使用从英国进口的对接式人员救援小型潜艇,并不是相关的综合技术技不如人,而是因为有很多不可克服的先天限制因素,导致暂时没有必要专门搞替代式研发;继续使用少量引进的国外设备反倒是目前阶段的最佳选择。首先这类水下人员救援小型潜艇,也属于深海潜航器其中的一个分支。而在深海潜航器方面,神秘大国在综合技术上已经属于绝对领先全球,而不仅仅是处于相关技术的全球第一梯队那么简单!比如早期就有7500米深海载人下潜能力的蛟龙号,综合深潜与探测性能,已经处于当时的全球第一梯队。但是最关键的钛合金耐压球壳,仍然是让北方大国代为加工的。
图片
后来自家开始试制4500米级的钛合金耐压壳一次性试验成功!此后没过几年,就自行生产并实际下潜可以征服全球最深的、接近1.1万米级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海渊的奋斗者号载人潜航器完全成功!其中包括钛合金耐压球壳、高强度石英透明舷窗,以及至少97%的配套操作机械手,还有其他机电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既然对1.1万米的深海都可以轻易直达往返,那么用相关技术,研发出一种可超过400米级的人员救援小型潜艇,难道还有什么不可克服的技术困难?在技术层面确实如此,但是现实中却有更复杂的考量:第一就是1.1万米级的深海载人潜航器,在下潜的全过程中,是绝对封闭的;而对接式救援潜艇,最麻烦的不可控因素,就在“对接”二字上。也就是在潜艇发生因战损或者自然式掉深导致,
图片
沉没事故时,如果出动对接式人员救援潜艇,只有救援艇的柔性对接口,与沉没潜艇艇身上部的前后2个紧急人员出口可以完成严丝合缝的水下对接密封后,才能靠人力打开沉没潜艇的压力艇盖,然后把相关密封段内幸存的人员再挨个转移到救援艇上;最终封闭对接口,然后再缓慢上浮才能实现成功救援。这个过程中的不可控技术因素实在太多!也就是救援艇本身的水下耐压壳哪怕不是设计到最大400米级,而是1400米甚至到4000米级,也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对接口本身是柔性且半开放,极其容易突发性漏水漏气,基本不可能实现在超过400米深度的水压下,柔性对接口还能确保绝对密封的技术可控性!即使吸附式的柔性对接口,可逆天性的实现超过400米的水深,还能确保绝对严丝合缝,事情也没完!
图片
此时还要看事故潜艇本身的前后人员紧急出口,有没有变形开裂。而因为战损或者突发掉深导致沉没的潜艇,前后人员紧急出口也大概率已经出现开裂变形,此时吸附式对接技术再强,也只能说是无力回天。最后一点,更导致潜艇的沉没深度一旦超过400米,则立即失去救援价值。这就在于全球所有常规潜艇的主耐压壳,基本上最大耐压深度极限就是400米。核潜艇相对强一些,不过超9成一旦掉深超过500米,也会立即压碎各耐压段;只有极少数特殊型号,会出现到600米深度主耐压壳还没有被压碎。可问题是全球海洋,95%的实际深度都超过1000米级,只有沉没后落在不超过600米级大陆架上的出事潜艇,才有进行救援的必要。而这种概率不到几十万分之一!还有部分事故艇,连出事后的具体沉没位置,
图片
都找不到,更不用说进行紧急救援了。比如2017年底在南大西洋突发沉没的阿根廷常规潜艇,在接近1年之后,才宣布在800米深的水下发现了部分破碎的艇体残骸,已不具备任何打捞潜力。而就算明确知道沉没位置在780米水下的印尼常规潜艇,也只象征性的打捞上来少数艇上物品之后,就宣布搜救工作顺利结束。两者都没有出动对接式人员救援艇的实际价值。像库尔斯克号那种沉没在100多米的水下,初期部分舱段被监听到有内部人员敲击声,值得紧急出动对接式人员救援艇的状况,实际发生的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为如此小的几率,专门耗费巨资去研发制造出一套纯自产的新型救援艇,是非常不划算的。除非等神秘大国最终突破数千米级的大型潜艇耐压壳以及配套的对接救援技术!这一天已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