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已经多次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统,特别是最近的9月30日发射的第四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更是标志着我国建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正式拉开序幕,也就在近日欧洲也发射了其伽利略导航卫星的第8和第9颗卫星系统,看起来这两家相安无事。
但实际上,中国北斗和欧洲的伽利略卫星之间可是有一段激烈的恩怨情仇,而且还发生了一次让欧洲尴尬之极的故事。
大家知道,一直以来,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民用导航领域独步天下,即便同时代有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与之竞争,但“格洛纳斯”年久失修,导航卫星残缺不全,早已淡出国际市场,根本不具备与GPS一比高下的能力。
欧盟在2003年发起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被认为是结束美国“独霸”局面的最有力挑战。
此时,中国宣布和欧洲联合发展“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方面出钱学技术,2004年中欧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第一笔7000万欧元的款项很快就打到欧方账户上。另一方面也是参与国家合作的好机会,本来中方对这件事情抱有很大期望。
但好景不长,中国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置的障碍所阻挡,中方实际上一无所得,反而要担负巨额资金投入,这样的“结局”令中方十分不满。由于实质参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受挫,中国决定“单干”。
最后中国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并抢先发射了自己的首颗区域导航定位卫星系统,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通用的程序,中国已经向该组织通报了准备使用的卫星发射频率,这一频率正好是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用于“公共管理服务”的频率。
这下欧洲人傻眼了,怎么办?频率被抢等于卫星还没发射就没了位置。
大家都知道,卫星所处的太空空间,处于各国领空之外,卫星频率轨道资源属于全人类共有。
各国若想合法利用这些资源,必须依照国际法和《无线电规则》规依法使用,然而,地球轨道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我国所处的亚太地区上空,东经30度到东经172度的黄金轨道范围内,目前总共有194颗静止轨道卫星,被25个国家、72个操作者所拥有。其中美国42颗,中国35颗,日本24颗。
而在亚太地区上空,在东经110度轨道位置上甚至有6颗卫星共轨运行,静止卫星轨道位置已几乎被全部占满。
同时,随着卫星业务需求的增长,常规C和Ku频段资源已几乎瓜分殆尽,在卫星技术成熟的L、S、扩展C、扩展Ku、以及Ka频段的使用也已逐渐接近饱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当然要抢占频道资源 ,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卫星轨道和频率争夺的问题。
实际上,中欧就导航卫星放射频率“重叠”问题展开了多轮谈判。欧方官员以频率是从美国人手里花“血本”获得,而且欧洲人的“伽利略”系统早已按此频率进行技术设计现已无法修改为由,力压中国“北斗”系统“搬迁”到其他频道上。
中方则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卫星发射频率原则——“谁先用谁先得”的“所有权取得”,对自己的权益寸步不让,对欧方的要求据理力争。
当时,“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陷入困境,不仅经费难以为继,连频率也被“北斗二代”优先占用。最终,欧洲人只能选择妥协,承认中国占用频率。今年3月,中欧终于达成最终协议,妥善解决了频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