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报告:南海放射性物质浓度飙升!可能潜伏了大量核潜艇?
2020-12-14 09:19:22



核动力舰艇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无尽的能源令航程大大增加,强大的功率使得舰艇可以造的更大并保持充沛的动力。然而,核动力载具会造成放射性物质的排放,这对环境是有害的,有时从一个地区的反射性物质浓度,我们也能揣测地区核动力舰艇的活动。菲律宾近日公布的研究数据,就非常值得注意。


(菲律宾海放射性物质上升)
据环球时报12月12日援引菲律宾《星报》消息报道,菲律宾科技部核研究所在对附近海域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发现,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从珊瑚虫体内发现了显著超出环境浓度的碘-129。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很短,只有8天,也就是说8天后地区的碘-129自己就会消解一半。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从海域下的珊瑚虫中检测出远超正常水平的碘-129,说明这里必然在短期内有人类核动力设备运作。


从技术上说,海洋中的人工放射性元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核武器试验、核动力舰船活动以及核设施的放射性废物投弃。显然,南海地区没有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也没有哪个国家投入了使用中的核电站或设备,剩下的唯一可能性,就是核动力舰船的活动。菲律宾媒体对这起事件的暗示是,有可能是中国军舰和潜艇的活动,导致了地区反射性元素的上升。简单说,菲律宾人认为是解放军的核潜艇在南海的活动,导致这里的放射性元素飙升。不过,菲律宾媒体恐怕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一个显著的可能性被他们刻意地忽视了,那就是大批美军核潜艇部队的活动。


根据美国军方的判断,解放军核潜艇总数约为10艘。而这些潜艇一部分处于留守和维修状态,部署中的核潜艇数量很少。而且,少量行动中的核潜艇,不可能全部都到南海,更不至于跑到菲律宾附近,毕竟菲律宾并非我国核潜艇的作战对象。而大洋彼岸的美国海军,拥有足足70多艘核潜艇,其中相当数量都在远洋部署,作为美军近年来介入热点地带的南海,出现大批的美国核潜艇是不足为奇的。况且,按照美军惯例,航母战斗群每次出动,都需要核潜艇伴随活动,这个数量在战时是2-4艘,平常则是1-2艘。而在2020年,仅仅是里根号航母,就进入南海多达4次。可想而知,南海的水域下究竟有多少美国核潜艇活动。


今天我们在关注美国海军时,通常说到的是美军的航母、驱逐舰和巡洋舰,但实际上,核潜艇才是美国海军最锋利的尖刀,也是美军的先头兵。凭借着优异的静音性能,美军核潜艇确实是相当难以发现的对手,曾几何时,美军军官还在策划着如何使用核潜艇,在几天内消灭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舰艇,随后这个数字变成了几周,虽然今天不再这样提了,但核潜艇以其隐蔽性和强大的水下打击能力,仍然是美军的王牌。最重要的是,这种装备不像航空母舰,它随时可能在地区的海域潜伏,而且数量未知,这就是相当大的威胁。南海作为深水海域,非常适合核潜艇的活动,时至今日,我军的远程反舰能力已经令美国海军恐惧,但反潜这个公认的大难题,还是需要我们继续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