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代战斗机采用自然变循环大推力发动机这基本已经成为大国的共识。由于把外涵道的冷气流直接引入内涵道燃烧,变循环发动机在热力学基本原理上就天然更加合理,因此其燃烧做功效率更高;不但推力巨大而且相对更省油。自然变循环发动机相对于以前代次的涡扇发动机还有一个巨大的进步,这就是涡轮系统本身不再是气流的阻碍,而且后燃器的设置也变成了不是绝对不可省略的存在,这样就会导致自然变循环发动机不存在军用中间推力与加力推力之间的巨大差值;而且高空高速下燃烧效率更高,风车阻力也更小。因此完全符合第6代战机普遍高举高打,作战全程巡航速度接近或者超过2马赫的设置指标。现在真正对变循环发动机深入研发,并且成果可观的自然还是2大国,
图片
最多可能还有能力跟进的就剩一个罗罗,其他各方在这个领域恐怕连边都摸不着。因此对自然变循环发动机的最大推力指标,此时已经不再特别追求加力极值。最终大致是18吨级、22吨级、25吨级三个档次。现在2大国基本都已经达到或超过了18吨级推力这个第一档;已初步具备用来装上6代机首飞的标准。未来批量装机版则定位在20到22吨级,最终到6.5代时达到25吨级的理想状态。因此对应的推重比就是12、15与17。实际上最早的一批自然变循环,也就是曾经装载YF23上,轻易飞出1.7马赫巡航速度的F120发动机的绝对推力值并不大,只有13吨左右;按照惯常的推重比指标,只算是8.5的标准,但是F120最大的独门绝技是在高空高速下仍然基本不减推力,在2万米高空仍然有11吨以上的绝对,
推力值,因此才能飞出极高的超巡马赫数;这是过去所有的普通涡扇都做不到的。而从F120到目前正在研发的主力变循环型号,不论指标有多高。绝大部分都仍然都属于大推的范围。那么是否还有中推型号的变循环同时在研?这个疑问是可以肯定的。因为既然J35已经成了海基基本装备,那么就必然要上大批量;而陆基版也会生产不少,大量的大型无人机也会用到;还有一个未来的出口问题。这样中推发动机就不再是过于枭龙时代可有可无;可以临时用国外型号“临时对付”的状况。而必须与6代机的御用变循环型号一样成为研发的第二个重中之重。虽然WS19A已经在向14吨级迈进,已达到全球现役4代中推中的顶尖水平。但是仍然无法与标准的变循环发动机一决高下。因此中推也必须同步,
进入第5代超级变循环的行列中。到这里有人可能要说,为何一定要在舰载机上缠着中推不放,现有的J15到J15T不是也一直用大推吗,为什么不搞大推上舰?甚至最终发展成变循环的大推上舰。这里主要还是一个最大拦阻极限的问题。不论滑跃起飞还是电磁弹射起飞,现在都可以逐步发展到40吨级,未来出现电磁弹射起飞的50吨级大型无人舰载机也不要感到奇怪。因此在起飞阶段,大推力发动机可以尽情发挥。但是与此同时,拦阻降落的最高极限却几乎是40年来都没有多大的提高。不论是油缸拦阻还是电磁拦阻,基本都不会超过23吨级的极限。可见的未来最多升级到25吨级。这就导致无论起飞期间的舰载机多么动力强劲,完成任务归来的飞机,都必须乖乖的“瘦身”到23吨级以下。否则即使,
拦阻阻尼装置本身受得了,那么进行拦阻的钢丝绳的弹性系数也受不了。这就导致起飞期间的J15T无论多重,返航拦阻前必须减重到23吨级,同时还要确保留下足够的安全内油。如果此时携带一批贵重的弹药返航,就必须提前扔到海里。而采用中推重型模式,仅仅2台发动机就可以减掉1吨级的返航自重,无论转化成安全余油还是贵重弹药都是最值得的。为此第5代中推变循环必须同步研发,早期版本可以到15吨级推力,批量装机版至少17吨级推力。此时的J35A才算是足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