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官》:习近平访美 怎么安排好?
2015-06-28 21:29:00



 1979年1月28日,时任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开启了九天的访美之旅,成为第一位踏上美国土地的新中国高级官员。那次访问中有许多难忘瞬间,最具标志性的是他带上牛仔帽,在德州竞技表演场向观众挥手的一刻。那个瞬间让中国领导人个性化,此前20年,他们一直被美国领导让人和媒体妖魔化。这是中国第一次用“魅力攻势”赢得美国民心。不管用什么标注衡量,都是非常成功的。

  一本描写邓小平这次历史性访问细节的书2011年上市,此后又改编成纪录片于2015年5月12日上映。电影在习近平访美4个月前上映也许纯属巧合,但人们仍旧好奇,习近平是否能复制邓小平的奇迹,在中美关系的集体记忆中留下持久印记。

  习近平对美国并不陌生,此前他已经六次访美。第一次在1985年,上世纪90年代又两次访美,其后是2006年。2012年,习近平以国家副主席及接班人的身份访美。2013年,他又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与奥巴马会晤。习近平头先的几次行程并不为两国民众所知,但最近两次被双方媒体广泛报道。

  然而,频繁的访问不一定能转化为良好的关系。在两国关系因南中国海日渐紧张、美国不断有声音要求对中国强硬的背景下,希望习近平能达到邓小平1979年般的历史高峰几乎不现实。但是,如果双方,尤其是负责规划此次行程的中方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习近平的访问有取得巨大成功的潜能。
有鉴于很多国会议员对华的批判态度,习近平前往美国国会,与参众两院领袖面对面交谈在所难免。在美国的分权体系中,国会在塑造公众舆论、设置行政议程、阻挠政策执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会通过否决法案,阻止IMF改革增大中国投票权,仅是一个案例。

  在假定与习近平的会面中,几乎可以肯定有议员会问“政治上不方便”的问题——不管出于什么动机——面对他们都比回避要好。面对面的对话也许不会改变他们对中国的观念,甚至加强固有看法,然而这样的对话或许也会使得他们更好理解中国的关切和视角。观点的交换有助于消除双方本应澄清的误解。最重要的是,面对面的互动把本是非个人化的国家间关系个性化,轻拍肩膀或者一句幽默的评论,对建立私人关系、加快政策讨论都有巨大的帮助。

  习近平也应该安排与商界会面。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跨国公司构成了强大的“中国游说团”。在反对国会把中国人权状况与双边贸易挂钩的问题上,他们发挥了关键作用。2001年通过法令使得中国加入WTO,他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大概从2005年以后,由于对中国的WTO实践和产业政策感到沮丧,他们对中国渐为批判。习近平应该与美国商界见面,解决他们的关切,否则双边关系或失一大支柱。

  本着同样的精神,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可以考虑见工会负责人,听听他们的抱怨。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工人困境的替罪羊,对华贸易赤字、人民币汇率经常被说成美国制造业就业机会减少的罪魁祸首。但真实世界的经济规律比政客在竞选中的简单解释复杂得多。习近平应该强调双边贸易和投资好处,比如中国的投资为美国带来的就业机会。

  2012年的访问中,习近平在爱荷华州的小镇上见了1985年访问时的老友。回北京前,他还在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看了场篮球。这两场行程说明,他愿意与美国人民沟通。延续这一公共外交,习近平可以当一场棒球比赛的贵宾,或者在白宫草坪上和奥巴马翻弄汉堡,与曾经在中国学习过的美国学生见面也很值得。长期看,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没有什么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

  邓小平访美是30多年前的事了。历史背景变换了许多,再想要复制1979看来不可能。然而,邓小平和习近平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自信、坦诚、脚踏实地。尽管在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中,在中国广受欢迎的习近平不一定能在美国也受到欢迎。然而只要9月份习近平的访美之旅安排得到,一定是成功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