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能跳出来就是无价之宝!2战飞行员大多没弹射座椅还能跳伞成功?
2020-06-06 09:02:37






火箭弹射座椅是当今战斗机和轰炸机这些作战飞机的标配,都可以在遇到完全不可控的情况下让宝贵的飞行员瞬间弹射离开即将坠毁的飞机。目前全球火箭弹射座椅的终极救生成功率,只要在弹出来的情况下,基本可以确保60%以上可以保命。当然很多还是有或轻或重的受伤,毕竟弹射本身也是很玩命的事情。最终弹射飞行员可以在1年内重返蓝天的概率大约在30%,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比例了。有很多事故往往是飞行员为了确保地面安全错过了弹射的最后时机,最终都没有弹射,这就太可惜了。弹射座椅这种救生设备,最早出现于二战末期,德国空军首先在1944年将以火药为动力的弹射座椅用于He 219型双座夜间战斗机。这是全球第一种相对成熟的实用化弹射座椅。在此之前,各国空军还试验过压缩空气、
强力弹簧等弹射座椅,不过效果普遍不好,而且不能先弹掉座舱盖。用火药效果比较明显的前提就是先炸开座舱盖,然后再弹飞座椅。一开始这类火药弹射座椅其实就是炮弹式的,用火药爆燃的威力把座舱盖和座椅连带人一起“崩出去”。这样加速度比较快,对飞行员的脊柱压力很大,后来才发展到用火箭弹射座椅,加速度就有明显的降低。从弹射座椅的历史来看,起码在1943年以前,是没有任何弹射座椅存在的。那么1战中、1战到2战期间,还有2战早期,也就是1943年以前,飞行员一旦遇到坠机的危险,是如何跳伞的?第一个问题是当时有没有飞行员跳伞成功?翻看世界空战史,会发现还是有不少跳伞成功的例子。甚至很多王牌飞行员,都有被击落后再跳伞成功;创造过世界纪录的王牌飞行员哈特曼,



曾经击落过352架飞机。自己也跳伞或者驾驶飞机迫降过至少14次,至少有1次是跳伞逃生成功。而世界亚军,同是德国人的巴克霍恩被评价为在空中攻强守弱,也被击落过9次,其中至少1次是跳伞生还。也就是说,即使全世界最好的歼击机飞行员,也有跳伞逃生的记录。有个别王牌飞行员甚至在战斗生涯中可以跳伞逃生4到5次,每次都能重返蓝天。而这些牛人的跳伞记录中,大多数并没有弹射座椅的存在,最多有当时非常原始的弹飞座舱盖的记录。他们又是如何成功跳出来的呢?其实在有成熟的弹射座椅前,跳伞逃生的不仅仅有歼击机飞行员,还有螺旋桨轰炸机的飞行员。轰炸机很少有单人驾驶的,多由一个机组几个人共同操作。一旦轰炸机被击中,有坠毁的风险。往往是由一名飞行员冒死继续控制飞机,然后其他人从轰炸机的舱口或者被打坏的破口冒险背着伞包跳出,这种情况是多有记载的,当然最后拼命维持将要坠毁飞机的飞行员往往来不及跳了。
而对当时更多的歼击机飞行员来说,万一被击中,驾驶飞机迫降的生还概率比单纯跳伞高得多,上面的两个超级王牌飞行员都有很高的驾驶被击中的座机迫降成功的例证。被击中了还经常迫降成功,第一在于当时的螺旋桨飞机都是静稳定设计,也就是飞机在空中被击中,发动机完全停转没动力了。但飞机本身仍然可以滑翔迫降。只要飞机没有在空中被熊熊大火吞噬或者被击飞了重要的气动操纵面导致彻底无法驾驶。第二个原因,在于当时空战主要靠机炮甚至机枪。远远没有今天的空空导弹的威力,一旦近炸会炸飞半个机身。只要机体基本完整,就可以继续迫降。而如果飞机严重受损,则有经验的飞行员往往会先弹掉或者打开头顶的座舱盖,然后再故意的倒飞飞机,这样飞行员就会从座舱里自动掉出来,再开伞。但是如果不能稳定倒飞,则飞行员必须自己费力的从座舱里爬出来再跳离飞机,所以叫“跳伞”。



但是如果飞行员此时身体严重受伤,或者飞机的速度超过400公里每小时,跳伞的成功率就很低了。飞行员此时跳伞会被飞机的垂尾或者尾翼直接撞上或扯烂降落伞。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这就形成了一个奇妙的悖论。就是所谓的螺旋桨时代的王牌飞行员,不但是击落敌机最多;往往也是被击落N次,迫降或者跳伞成功N次的飞行员。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因为他们起死回生、重上蓝天的次数多,因此就可以击落更多的敌机。如果再次被对手击中,作为“空中老油条”迫降成功或者跳伞成功的概率会比菜鸟飞行员高出几百倍。即使到今天,大国空军中有驾机迫降或者弹射成功而且还没受伤的飞行员,仍然是无价之宝。是选拔试飞员甚至是航天员考虑的重点对象。毕竟弹射逃生也是熟能生巧的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