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民币汇率,我们也许一直有两个考虑:一方面是出口竞争力,所以不希望人民币太强。另一方面,如果人民币太弱,会导致资本外流,使国内的流动性出现问题。
7月19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触及6.7关口后,突然开始发飙,7月20日早盘,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突然跳涨200个基点,一下子远离6.7整数关口。截至北京时间7月21日20时,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徘徊在6.6745附近,相比过去两日涨幅接近300个基点。
我们央行已经改善了与市场的沟通机制,明确指示了如何设定每日参考利率,并采取措施避免人民币贬值与资本外逃之间的恶性循环。
“目前人民币贬值或将在近期结束,”摩根大通首席亚洲策略师Tai Hui说道,“北京希望能够维持国内投资者的信心。9月我们将召开G20峰会,10月人民币也将被纳入SDR,通常来说,在这些关键事件之前,人民币将保持相对的稳定,再强调一次,给人以信心。”
人民币下半年主旋律?
人民币汇率指数贬值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企业外债去杠杆仍在延续,“走出去”意愿进一步升温;一些境外投机势力加杠杆做空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亚洲货币,也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一定贬值压力;二是人民币汇率指数贬值还与基期因素有关;三是外汇交易中心最近表态,言下之意是央行希望维持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
展望后期,在流动性过度投放和洪水等冲击下,通货膨胀压力可能继续上升,而为了维持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因此需要释放贬值压力。而释放压力又会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
货币购买力强劲、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有效需求旺盛,经常项目持续顺差,是一国货币汇率坚挺的基础。控制资本外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需要央行回归稳健货币政策路线,否则引发市场恐慌,加剧资本外流就不好了。
任何一轮经济调整周期,均是推陈出新的调整过程,现实环境下,必然会触及各级利益,这也是制约经济最大的痛点。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6.7后大幅反弹
M1远超M2意味什么?
美国去年年底第一次加息,让我国经历一轮股汇双杀,为维持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美联储放缓了加息进程。我们也通过积极干预方式,让人民币汇率稳住了阵脚。今年6月英国退欧引发的欧洲动荡,进一步扰乱了美加息部署,减缓了我国资本外流幅度。
问题在于,外部环境变化莫测,如果英国脱离欧盟动荡格局深化,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或者美不堪忍受通胀压力被迫加息,均将对我们货币造成压力。
一旦我国克服了英国退欧引发的金融冲击波,就能顺利打开欧洲市场,因为欧洲的很多国家在逐渐背离抵制中国的贸易政策。欧洲经济正处于长期下滑中,而我国经济却在增长。欧洲在裁员,而中国在增加就业机会,致力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发展。
华尔街日报曾撰文称,随着西方国家纷纷退出全球化浪潮——英国退欧就是最近发生的民粹主义趋势的最令人吃惊的表现,有分析师预期,一股新的力量将填补空隙。这很有可能是中国的“大国崛起”时刻。
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9.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与上月末和去年同期持平;狭义货币(M1)余额44.3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9个和20.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28万亿元,同比增长7.2%。上半年净回笼现金398亿元。M2和M1的增速差出现扩大趋势。
经济繁荣周期中,当社会投资回报率较高时,广义货币M2会呈现快速增长,并与银行信用扩张一道,构成良性循环。而M1增速超过M2,说明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持币现象非常严重。企业家宁可持有活期存款,也不参与充满风险的投资活动。社会创造财富能力空前弱化,这反过来制约商业银行信用扩张,从而加剧经济下行压力。
总结:在国内外大环境之下我们肯定会保持货币的稳定,不回去降息降准,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官媒屡屡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目前最优之选。货币政策减码,财政政策加码,应该是我们年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