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大数据,一面天使,一面恶魔
2018-03-31 12:35:28




【大数据与舆论战】
很多人应该都还记得2016年的那一场舆论战。当时著名演员赵V在她导演的电影中,使用“胎毒”演员戴立忍(其实这个名字,读起来就是“代理人”)。此人名副其实,在4V岛上一直公开支持太阳花反服贸民yun,也公开支持过“胎毒”学生的反课纲运动,当美日的狗腿子代理人当得相当卖力。
而在2016年,赵V的事业正如日中天,后来声称和她不熟的马Y,双方通过资本市场的合作,赵V还被包装成了女版巴菲特。买入阿里影业赚了一笔不小的钱,后来想扩大战果,在A股兴风作浪,空手套想买一家叫做“万家文化”的公司。后来在证监会新任主席的铁腕之下,赵V露出原型,被批为证券市场的“妖精”。



那一场舆论战,赵V通过背后的势力和金钱,在网络上疯狂删帖,还扬言把一些网友告上法院。整个网络都笼罩在某种神秘势力操控之下,只有天涯略略漏出了一点点光线。中国网民一夜之间集体意识到了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网络舆论,到底是谁在主导?是金钱,还是一些幕后势力?
所以,那一次的舆论战,也是一次很生动的现实教材,更像是一次网络战的人民战争,让很多人反思中国网络舆论主导权的问题。
当时我当时做了一些思考,写了一篇文章——《比舆论战更恐怖的是大数据控制权》。文章发表了一天以后,承受了比较大压力,后来帖子也删除了。再后来,在《察网》网站的约稿下,我把那篇文章重新写了一下,发在察网的网站上。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网上去搜索这篇文章——《细思极恐:比舆论战更恐怖的是大数据控制权》,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在baidu等搜索引擎上很容易找到,不过隐去了作者本人的名字。
那篇文章发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当时我担心的很多关于大数据的事,也在陆续地曝光,逐渐变成了现实。
在我写那篇文章时候,正好是2016年美国大选宣传如火如荼的时候,希拉里和特朗普正在美国进行“世纪大撕B”。最近,一家叫做“剑桥分析”的英国公司,和Facebook用户数据泄密丑闻,一起深陷世界舆论风暴之中。媒体曝光出来的信息,高达5000万Facebook用户的信息,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剑桥分析”获取并利用,并且向这些用户精准投放zhengzi选举广告内容。除此之外,英国脱欧的操作,也有这一家公司的背景。



更加生猛的材料陆续被曝光,据传特朗普竞选期间的战略顾问斯蒂芬·班农曾经是这家公司的董事,前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弗林,也曾是这家企业的顾问。
西方国家的选举操控,从街头吵到电视,再到互联网,然后更进一步,通过用户大数据的分析,精准投放个性化了的宣传(以及抹黑)内容,选举果然是西方媒体进化的核心动力之一。
幸好中国有“长城防火墙”,我们可以站在城墙上看这一场热闹。然而,大数据时代,中国人真的就能够置身事外吗?
【美国人用大数据操纵政治,中国拿大数据杀熟】
美国在用互联网大数据操控政治。当然,主要是操控别国的意识形态,操控很多国家的“颜色革命”,当然,还操控金融市场,制造真真假假的消息,然后在市场上剪羊毛。
掌握了媒体,你就掌握了给人群洗脑的利器,而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结合,可以把人群精准分类,然后定向洗脑,效果相当于定向狙击。



大数据记录了一个人的详细信息,然后按照心理学模型,对一个具体的人进行数字化“画像”。有了这个精准的画像定位,互联网就会针对个人“对症下药”,你喜欢什么就给你看到什么,你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就给你投送对你胃口的信息。
如果说国外的大数据除了用于商业,还大量用于政治目的的话,那么在中国,大数据在选举中还派不上什么用场,聪明的中国互联网商人,把数据的商业效益做到了极致。
中国是互联网应用最普遍的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极为迅猛,每天都会产生无数的数据。这些数据被归档以后,再深度挖掘、归类,形成各种商业的基础资源。
每一张车票、机票、门票、电影票,每一次的互联网上购物,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卡支付、手机支付,都会形成交易数据,被汇总在大数据之上。除此之外,路上行驶的每一辆汽车、走在街上的行人,甚至天气的点滴变化,都会打包成数据,成为中国大数据的一部分。
在数字经济时代,没有人能逃得过大数据的统计。一个人上网的时间越久,使用网络的内容越丰富,那么大数据对这个人的画像会更精准。你的年龄、你的健康、你的兴趣爱好、你的消费习惯、你的亲人的信息,大数据比你还懂得你,如果不写日记,你一定不会见得某年某月某一天去过哪里,做过什么,但是只要你上过网,网络会记得非常清楚。
没错,大数据就是这么牛!中国的商家们,最成功的使用大数据案例,就是杀熟!
很多网友通过实际检验,证明了互联网公司的确在利用大数据“杀熟”。简单地说,互联网会通过挖掘大数据,利用客户对互联网的信任,针对性地提升价格。



滴滴——同样出发点目的地,价格不一样。一曝光出来,滴滴CEO就迫不及待跳出来,声称滴滴不搞这个价格歧视。
今日头条 ——你喜爱什么类型的内容,就推送什么内容给你。
订房网站 ——淡季不降价,网上价格比前台价格还高。
旅行网、电影票网站 .......都在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消费特征,然后针对性地“杀熟”。
表面看,一元两元几十元的差价,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损失并不算大,但是对于掌控上亿用户资源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这就是巨大的财富来源。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所有暴富赚钱的方法,都在刑法上写着。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因此监管的法律一定会落后于技术的发展,所以一定会生长出很多灰色的空间。如果没有严厉的监管以及事后严厉的惩罚措施,大数据一定会被滥用,而在暴利诱惑和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一定会鱼龙混杂,生长出各种奇形怪状的生物来。
技术从来都是双刃剑,用之于善,用之于恶,全在一念之间。而互联网是新自由主义的天堂,配合大数据技术,无论是操控舆论、还是商业操控,都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
除了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来约束这一片陌生的产业领域,我们注定无路可逃。如果资本控制了社会,再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控制人类,其实就是《黑客帝国》的场景翻版,只不过不是机器控制人,而是阶层控制。
【一面是天使,一面是恶魔】
中国这三十年来,是最大的受益于“数字经济”的国家。互联网和大数据,把中国的“大国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带动了整条产业链的崛起,在通讯设备、电信、数据互联网,都出现了诸多的世界级巨头。
如果让我预测未来的数字经济大国,中国和美国并列世界冠军,中国胜在应用和规模,美国胜在技术和创新。然而从商业效益上来看,由于互联网的效益与结点规模平方成正比,所以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最终将会达到美国的16倍。



中国政府异常重视数字经济的建设,并且把大数据拿到国家领导级别的会议里专题讨论。大数据是中国数字经济的最核心资产,在未来发展的意义,不亚于工业时代的钢铁。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低成本高效的社会,建立犯罪率极低的社会,建立效率极高的市场经济,同时可以更加精准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让整个国家达到极高的运作效率。
如同一把双刃剑,大数据的能力越强,一旦用错了地方,那么,他能作恶的空间也是非常巨大。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本来大数据用于医疗,前景是非常广阔,IBM的Watson医生,其诊断的准确率已经超越了人类的医生。然而中国政府对于医疗大数据产业,却是非常慎重,更没有让国外深度参与。原因很简单,一旦中国人的病理特征被大数据挖掘出来,很可能会被用于研制针对中国人的生物疾病武器。



中国最新的《网络安全法》,要求跨国企业把数据中心都建立在中国,苹果中国用户的数据,已经开始迁移到贵州的大数据中心,其他跨国企业也陆续要完成数据迁移。而且未经批准,大数据不许离境。虽然要挖掘中国数据,国外当然有其他地下手段,但是完整体系的大数据,必须要掌握在中国人手上,这和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上的道理是一样的。
随着中国大数据系统的越来越丰富完善,中国必将会成为全世界的制造研发中心,因为在这庞大的数据系统支撑下,各种产品的研发最接近用户的需求,也能够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



至于大数据最后会不会成魔,取决于谁来驾驭。在中国,有一句话,建国后不许成精,希望搞互联网的,搞大数据的,搞金融的,搞任何产业的,都记得这句话,一旦成了精,就和那位著名的女演员下场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