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战以来,城市攻坚战就是最让指挥者犯怵的作战形式之一。比如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质上就是城市攻坚战。这个战役甚至牵扯了作战双方超过300万的军力,攻击一方却最终没有拿下来,结果让防守方最终反击成功,直接成为二战的战略转折点。城市攻坚战的惨烈往往超乎想象;长期顿于坚城之下,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导致原本的作战企图失败,是任何军事家都不想遇到的窘境。但是二战以后,城市攻防战的难度不是减少了而是大大增强了。这是因为二战以后城市化的程度远超二战以前,二战期间极少有超过100米高度的城市建筑,而二战以后大城市与超大城市直接成为水泥森林。二三百米甚至四五百米的高层建筑无处不在。二战后建筑的用钢量也大大超过二战之前,
有些城市的规划与城建标准甚至从一开始就是为准备打世界大战甚至是核战争准备的。比如哈尔科夫与基辅等城市的楼房,在苏联时代建造的,墙体厚度几乎没有低于半米的,有些大型公共建筑甚至外墙厚度是2米的钢筋混凝土,并且遍布地下室与地下交通网络。结果到了2022年春天,主动攻击方连这两个特别设防城市的核心区都没摸到就自己退走了。这从一开始就暗示攻击方根本没有进攻并且彻底拿下这类城市的自信心。提前强化了几十年,最终才发现是提前给自己挖坑。那么为何没有打高度设防城市巷战的信心呢?主要在在于任何一个城市高层建筑就等于一个独立的战场高地,任何一个窗口都能突然变成枪炮与便携式导弹的射击口,即使用坦克加车载高射炮的组合进入这样的城市打巷战,
都不好使。因为极其容易把自身最薄弱的顶盖部分暴露给反坦克导弹。如果一旦一座大楼里面出现对方的反坦克射手,再派遣大量步兵去挨个占领整座大楼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必然有巨大的伤亡。历史上大部分对高度坚固的城市攻坚战,取胜的最直接了当的办法,就是采用“拆楼炮”攻城!也就是一旦发现某座建筑里面有敌人的火力点或者狙击手。不是下功夫去拿下这些大楼,而是直接用重炮把整座大楼瞬间炸毁!所谓拆楼炮专业上叫做臼炮。臼炮的历史非常久远,本质上就是古代攻城抛石机的火药化。臼炮最大的特点是口径大,最小的口径也在300毫米以上,最大的接近1米;但是炮管很短,炮管长径比一般不超过15。臼炮特别适合抛射重型弹丸,主要用于攻城战中破坏坚固工事。
因为臼炮的外形有点像古代的蒜臼子,所以被叫做臼炮。历史上实战最成功的臼炮是德国在二战中的卡尔大炮。整个炮车采用履带底盘机动,全重124吨;发射口径600毫米、全长2.511米的混凝土穿甲弹,炮弹自重2.17吨,内装280千克高爆炸药,最大可击穿2.5米的钢筋混凝土。分9组发射药,射程从近到远可以较为精确的射击从2840米到6640米的坚固目标。卡尔臼炮在二战的攻城战中几乎无坚不摧,而本身制造的6门炮却几乎没有现场战损。这种巨型臼炮的实战效能比飞机投掷重磅炸弹的效率还要高;而且作为陆军可以做到不用跨军种求人。重型臼炮看上去庞大笨拙,实战运用上却是灵活机动效率极高。“重型战争”之后,任何在未来有城市攻坚战需求的大国,都应该认真考虑恢复装备大口径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