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战争让主战坦克的角色再度暗淡起来。因为尽管采取了各种加强坦克生存力的措施,比如增加反应装甲,安装可见光和红外对抗系统,尽量的少带弹药防止殉爆,甚至直接给主战坦克的炮塔上增加一两层的钢条棚子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实战中大量的坦克被打得陈S荒野仍然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主战坦克的地位,在现代战争中其实是越来越尴尬的。之所以尴尬是因为大部分人或者包括很多国家的专业军队仍然认为现代陆战还是离不开坦克,但是现在单兵武器都可以在几公里外像开罐头一样轻易的给并不算落后的坦克远程“开盖”。不少单兵反坦克武器的单价已经低廉到1万美元以下,几乎是打了就扔的状态,但是对坦克的击毁概率却超过80%。而现代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
哪怕是翻新的,其单价也几乎没有低于200万美元一辆的。至于全新的主战坦克则单价普遍在500万美元以上。这样被不到1万美元的单兵制导武器击毁,其成本效率就高达数百倍。比坦克本身被击毁后损失更大,其实是人员的损失。这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些在战场上徒步的单兵,其损失概率甚至会比在主战坦克以及其他装甲车辆里面的兵员损失相对更小。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在移动作战中不但起不到对人员的装甲保护作用,反倒成为招引火力来袭得更明显的靶子。这种人员损失甚至包括一些师级以上的高级指挥员。原本以为高级指挥员隐蔽的普通外观的坦克中指挥就可以起到隐蔽作用。结果对手大量使用精确反坦克武器,对突前的所有坦克都展开无差别打击,结果隐蔽在主战坦克中的,
相当数量的中高级指挥员也一并损失了。实际上并不是最新的战争环境,才证明主战坦克面临巨大的生存性挑战,也不仅仅是非西方的主战坦克在实战中大量的战损。最近10来年,包括M1和豹2系列这些西方现役的主战坦克也经常出现飞炮塔现象。到目前为止,除非某种主战坦克从来没有出现在最近几年的战争和地区冲突中,只要上过战场的主战坦克,不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想不飞炮塔全身而退?完全不存在!由此可见,现代主战坦克面临的战场生存挑战已经是无解的存在。对此仍然有人在幻想用主动防御手段、电磁装甲等高技术解决问题。现在看来也是困难重重。首先是电磁装甲和主动防御系统的技术进步速度,原则上很难超过反坦克武器的进步。在当今一些破甲弹头的穿透性轻易可以做到1200毫米,
以上甚至最高可以超过2000毫米的情况下,就算是电磁装甲也未必可以硬扛其致命一击。何况当今大多数灵巧的反坦克弹药专门打击坦克最薄弱的顶部,就算是有了电磁装甲,那么其顶部的防护力度也很难和正面比较。其次,则在于主动防御系统和电磁装甲等新技术的成本恐怕很难降下来。如果一套主动防御系统的单价比主战坦克本身还贵。那么能不能大批量列装也是一个大问题。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觉得,与其在主战坦克本身上不断地钻技术和成本的牛角尖,不如另外换个角度考虑问题。这就是现代155自行大炮,有越来越多的、直接抢主战坦克生意的苗头。比如很多155自行大炮越来越喜欢直瞄射击;而155自行大炮的直瞄射击距离可以高达5公里以上!而三代主战坦克的直瞄射击距离几乎没有,
超过2.5公里的。单单这一项两者就差异巨大,必然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战场生存效果。这就是大部分单兵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几乎没有超过4公里的。155大炮可以在所有单兵反装甲武器的打击距离之外就直瞄开火;而且155大炮在直瞄射击之外也不耽误其老本行,也就是在30到50公里之外就进行集群压制式射击。而其155口径的杀伤力,是当代最大胆的坦克设计师也不敢奢望的。所谓的下代主战坦克的试验口径也不过刚刚到140毫米。大多数155自行大炮的全重只有45吨左右,在增强发动机后,可增加到60吨的全重,这15吨的新增可以主要来增加防御,特别是加强顶部的防御。155自行大炮的内部空间比所有主战坦克都大得多,增加防御力的选择性自然也大得多。因此可以考虑用全新的155大炮代替传统的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