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政府不久前公布的白皮书中含有“二战以来最全面的升级海军计划”。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政府却还在不停地批评中国在南海进行岛礁建设。所有这些自然会招致中国的愤怒。北京奉劝澳大利亚,应摒弃“冷战思维”。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3月1日在为卫星网撰写的文章中该地区形势如何发展进行了评述。
毫无疑问,澳大利亚之所以打算建设一支新型的、更强大的海军,即使从理论上看,除了想要制衡中国外,再无其他原因可言。这里所指的,绝不是澳大利亚为应对来自中国的地缘政治威胁将要实施的防御政策,而是跟随美国一同竭力遏制中国的政策。
澳大利亚军力的提升,离不开同美国的结盟。澳大利亚的资源有限;而美国则债台高筑,又陷入东欧和中东冲突。它的地区盟友的军事角色自然就得到提升。它们的军力将得到加强,动用这些军力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这一进程不会仅局限于发展美国地区盟友的军事力量。在美国人的言论中,越来越能经常听到“航行自由”和“中国威胁”等言辞。并用这些言论去影响地区新一代政治精英。
即便中国时而能让中美关系出现一定的稳定,这些地区的国家中受到美国言论影响的反华政治力量,也会千方百计制造冲突,就像在俄罗斯同东欧国家、尤其是同波兰和罗马尼亚关系的发展中所看到的那样。
至于澳大利亚是中国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供应国,以及从整体上讲中国所扮演的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火车头的角色,也难以阻止这里出现稳固而广泛的反华联盟的趋势。经济实力不会自动变成政治力量,为此还需要许多条件。
几十年来中国对经济外交的作用估计过高,低估了政治、意识形态和军事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很天真地以为,只要增加贸易和投资规模,就能在地区影响力上与美国一比高低。
本以为这会影响诸如韩国或澳大利亚等美国一些盟友的政策,然而在现有条件下,没有积极而活跃的外交政策,没有诱人的意识形态,没有与邻国民众个别阶层直接对话的能力,要想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
的确,中国刻意“保持低调”的战略,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出色地发挥过自己的作用,然而还在2008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就已出现了改变这一战略并同时推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的条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中国都错过了新时代开始这个最佳时机:必须进行的转变姗姗来迟,且规模有限,因为遇到了来自习惯了过去生活的中国部分精英的强大阻力。近年来中国虽然在南海取得了战术上的成绩,同东南亚个别国家(例如,同泰国)的关系上也得到了加强,但却给了美国同传统盟友强化同盟关系的机会, 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强化美国在亚洲的旧有军事盟国,已是既定事实。中国若不组建自己的联盟,若不制定自己的诱人的同盟内部关系模式,就不可能阻止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