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印度火车,脑海中会浮现出 “车顶爬满人” 的魔幻场景。
近年来,印度政府大力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其中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铁项目被视为 “国家骄傲”,寄托着印度赶超中国的雄心。然而据《印度时报》等媒体披露,这条全长 508 公里、预算约 140 亿美元的线路近期陷入停工危机,而症结竟指向两台来自中国的大型盾构机 —— 它们因未通过出口审核而迟迟无法交货,成为印度高铁梦想路上的 “拦路虎”。
图片
印度对这两台盾构机的依赖并非偶然。
当前全球盾构机市场中,中国企业占据 70% 以上份额,在直径 8 米以上的高端盾构机领域更是形成绝对垄断。此次印度采购的盾构机中,有一台直径达 12.19 米,堪称印度历史上引进的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要用于穿越复杂地质条件的隧道工程。印度本土制造业在高端装备领域的短板极为明显,其国产盾构机不仅技术落后,且无法满足高铁隧道的施工要求,因此不得不依赖进口。而环顾全球,能生产如此大型盾构机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几乎是唯一现实选择。
但中国对盾构机出口实行严格的审核机制,这并非针对印度,而是基于国际惯例的战略装备管控。事实上,盾构机作为地下工程的核心装备,其技术参数和使用场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地缘稳定。中国商务部明确规定,涉及敏感地区或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装备出口,需经过多部门联合审核。此次印度采购的盾构机之所以未通过审核,根源在于其可能被用于争议地区的建设 —— 印度近年来在非法占据的藏南地区(中国称西藏山南地区)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而大型盾构机若被用于该区域,将显著提升其施工效率,对中国边境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藏南地区历来是中印边界争议的焦点,印度自 1950 年代起非法占据该区域,并持续进行移民和工程建设。由于该地区多为高山峡谷地形,传统施工设备难以有效作业,此前印度的建设进度长期受制于装备短缺。
而大型盾构机的引入,将使其在隧道、桥梁等工程中突破自然屏障,加速对争议地区的实际控制。中国对盾构机出口的审核,本质上是对这种潜在风险的预防性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采购盾构机时曾试图 “投机取巧”—— 据知情人士透露,印度企业在申请进口时隐瞒了设备的最终用途,试图绕过敏感地区审查,这种不诚信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审核部门的警惕。
图片
事实上,中国并非拒绝与印度进行正常的技术合作,而是要求所有国际合作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遵守规则的基础上。盾构机作为 “大国重器”,其出口审核在全球范围内均属常见 —— 美国、欧盟对高端装备出口同样设有严格限制,甚至将半导体设备、航空发动机等列为 “受控物资”。中国此次的审核流程完全符合国际惯例,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举措。
如今,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已因设备短缺被迫停工数月,印度媒体预计其通车时间可能从原定的 2028 年延后至 2030 年以后。面对这一局面,印度国内却出现混淆视听的声音,将责任归咎于中国 “刻意刁难”。但事实清楚表明:中国从未禁止合法合规的贸易,问题的核心在于印度能否遵守国际规则,以及是否真正放弃将民用设备用于争议地区的企图。
这场 “盾构机困局” 背后,折射出的是印度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深层短板,以及地缘政治算计对经济合作的干扰。当印度一味将 “赶超中国” 视为口号,却不愿正视自身产业体系的缺陷,甚至试图通过投机手段突破国际规则时,类似的技术依赖与合作困境恐怕只会频繁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