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日)下午,新华社发布英文评论称:中国不会再借助大规模刺激措施。
据报道,新华社的英文社评还说:一个国家采用宽松政策来支撑增速放缓的经济是合理的,而中国将会继续这样的方针直到经济增长动力恢复。今年以来已经有大量新举措来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很多基建项目启动。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企稳也令很多企业开始补库存。
一季度信贷激增令市场怀疑,中国政府是否再次借助大规模刺激措施来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对全球金融市场形成危机之势?经审慎检查后,并未发现相关现象。
中国不会再借助大规模刺激措施。决策者已经意识到这种短视措施或造成的后果。此外,中国还在消化上一次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副作用(比如:产能过剩)。
应该说,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刺激还会有,但力度将大大降低。
假如评选“五一小长假”期间最重要的财经消息,那么这条新闻可以位居第二位。位居第一的消息是,节前习近平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的议题涉及到股市和楼市。此外,还有两条消息也比较重要:1,黄金价格飙升,将影响节后中国期货和股市;2,日本股市因为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连续两个交易日大跌,目前美元对日元汇率已经逼近1:106,而在今年春节前是1:120。
后两个消息,只能对中国股市产生临时性的影响,而政治局会议讨论股市,以及新华社的最新表态,才是真正的大消息。
应该说,新华社的最新表态不意外,它是4月中旬货币政策转向的又一重要标志。一季度经济数据出来之后,向我们传递了四个重要信息:
第一,中国经济开始触底,部分重要指标有回暖迹象。第二,这种触底主要是房地产和政府主导的“大基建”带来的,一季度新增贷款主要流向了房地产。第三,中国已经非常高的企业杠杆率在继续提升,这相当危险;家庭杠杆率也在提升,主要体现在房贷上,这制约了日常消费。第四,由于货币超发,流动性宽裕,CPI开始反弹。
面对新情况,决策层进行了反思,决定把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通胀抬头放在首要位置上。这一重大转向,大概在3月下旬就开始酝酿,到4月中旬前后开始流露出来。表现在于:去年年底之前,央行慷慨地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到了今年春节之后,降准、降息轻易再也看不到了,央行通过MLF等方式大手笔释放流动性,逆回购为补充。到了四月,连MLF这种释放中期流动性的举动,都非常少见了,而是用逆回购来应付市场需求。逆回购一般只有7天,到期收回。
在4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通稿里,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时没有加上“要加大力度”和“要灵活适度”,第一次出现了“要关注物价变化”。可见CPI的抬头,受到了最高层的关注。
有学者一直质疑中国CPI的含金量和价值,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看这个问题:中国的CPI偏重于衣、食、行、通讯等,基本上没有体现“住”(有租房因素,没有体现购房因素)。所以,这是一种温饱指数。由于目前存在股市、期货市场和楼市三大资金池,货币超发的时候未必立即体现到CPI上,仅仅体现在资产价格上。
所以,中产和中产以上阶层应该关注“M2增速减去GDP增速”,这才是你资产贬值的速度;而对于中下阶层来说,CPI还有是意义的。至少从管理者角度,头脑要非常清醒:如果连中国的CPI都大幅回升,逼近3%,那么货币真的是发多了,这将影响到中低收入阶层的生存问题,绝对不是开玩笑的。
中央当然深知这一点,3月CPI是2.3%,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是1.5%,目前中国的实际利率是负的0.8%,实际超过日本。所以,政治局会议马上有反应,有要求。
5月10日,统计局将公布4月CPI,弄不好会达到2.5%。而且未来有可能继续走高,因为猪周期仍然会发挥作用。若如此,则对股市继续构成利空。
总之,今天新华社的表态再次证实货币政策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于泡沫化的期货市场构成较大利空,对于冷清的股市则是一个小利空(此前已经消化了一波)。
在目前政策基调下,股市很难有大的作为,投资者可以继续择机降低仓位,选择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