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刚刚谈到,未来会至少生产7到8艘可以下潜的3.6万吨级电磁战列舰,除了装备电磁炮与洲际ASBM之外,同时又可携带至少300枚重型巡航导弹,如果8艘齐射,那么至少2000多枚导弹的精确打击,足够短时间内打懵一个大国。对此有人认为想法可行,但是时间上来不及。因为3.6万吨级电磁战列舰至今还没有动工的迹象。不过长耳朵家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就会一鸣惊人。毕竟早在10年前,谁敢相信会有40盾进入现役?因此这个火力程度也就最多需要另外一个10年。即使这项任务暂时不交给电磁战列舰,那么也可以在新式核潜艇与现有的弹道导弹艇退下来之后,发展成潜射高密度火力的直接载体。早在冷战后期,超级大国海军似乎就特别青睐与发展潜射战斧的载艇。
比如把18艘俄亥俄级中的其中4艘,撤掉核弹头的三叉戟导弹,改装为每艘艇可携带154发战斧的专用导弹攻击艇。也就是把原先24个发射筒中拿出22个进行改装,每个大筒可以发射7枚潜射战斧。除了这种专门的巡航导弹发射艇之外。超级大国海军几乎所有的现役攻击核潜艇都可以通过鱼雷管发射潜射巡航导弹。甚至还觉得鱼雷管发射效率低,携带弹药量过少。于是洛杉矶级与弗吉尼亚级上都设置了小型垂发用来装填与发射战斧。从一开始的单艇携带十来枚,甚至发展到最新批次的弗吉尼亚级,一次性就可以携带40枚的惊人数量;与此同时还把过去的小垂井装填单发导弹;发展到类似俄亥俄的大直径井集中装填。由此可见超级大国海军对潜射战斧的做法似乎很“很上瘾”。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潜射战斧的发射过程相对隐蔽;而一旦发射出去,那么对小国有80%的命中率,对大国也有60%以上的命中率。同时常规战斧打击一般也不会立即引发大规模的核报复。符合超级大国只打别人而别人无法还手的战略幻觉。不过这么做也不是没有问题。第一就是用俄亥俄改装总是有些浪费;毕竟洲际导弹的大型垂发井的深度至少12米。而战斧的长度一般不超过6.5米。即使一个大井装7枚,那么等于下面5.5米多的空间完全是浪费了。而用攻击核潜艇携带战斧,终归是“副业”。这种情况在战略对手水下力量一般的情况下尚可。如果对手水下攻击力量同样强悍,那么大量携带战斧的攻击艇的水下突击本行指标反倒非常一般。下潜深度与鱼雷战力都会被牵扯而变得相对平庸。同时也设想过多造,
海狼级这种不用为携带巡航导弹而分神的专业鱼雷突击艇,结果只造了3艘就停止;当前可能只有1艘海狼还有完整战斗力。因此完全可以吸收超级大国海军的经验教训。如果准备大规模发展巡航导弹载艇,就从头开始,拿出一批096直接按照密集搭载巡航导弹来设计。一个大型发射筒直接装满上下2批导弹。等于一个大筒装14枚。16个筒就是224枚!一次性突击,火力大大超过俄亥俄,甚至是弗吉尼亚V型的近6倍。而在096战略导弹艇装备12艘以后,现有的多艘094,也可以全部改装为潜射巡航导弹的载艇。这样起码先有一次性潜射1000枚以上的突击火力随时可以全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