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三哥的月船2号探测器,已经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在距离月面2650公里的高度发回来了第一张月球表面的照片,三哥国内自然是欢呼雀跃。而又经过了2次反推变轨,探测器不断下降高度。到最近一次变轨后,已经进入高度124公里乘以164公里的环绕月球表面的稳定轨道。距离原本计划于9月7日进行的月球南极附近的软着陆,也已经非常接近了。预计在真正软着陆以前,还要进行至少2次轨道调整。软着陆阶段是整个探测器成功登月的最关键阶段,其中有一段着陆前几百秒的飞行,是地球上的测控系统无法控制的,只能通过探测器自身提前输入的程序自动进行。这段就很体现出各国探测器的智能化程度。看看嫦娥的软着陆回放,就会发现其非常非常的聪明,月面有不大的坑也可以自动的规避。而前不久以色列发射的探测器,就是在最后阶段栽了。现在对三哥这个项目来说,是既兴奋又紧张的关键阶段。
三哥这个探测器,从基本轨道上来说就不够先进。现在一流大国登月,是直接把探测器在发射时就打到远地点超过地月之间的实际距离。也就是探测器从一起飞就直奔地月引力的平衡点,因此从发射到落月的全过程,只需要一个月左右。而三哥这个2号探测器和当年的1号一样,是在初期轨道上多次环绕地球加速,才飞过地月引力平衡点。加速的次数和减速的次数,都比其他大国的月球探测器要多。因此从起飞到最后软着陆,用时接近2个月之久。但是不论怎么说,坐高铁到达和坐驴车到达某地,最终结果是差不多的。三哥的探测器能达到现在的技术程度,虽然最关键的软着陆还没有成功,但是到目前总算是成功了一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哥的航天体系,和三哥的其他军工项目相比。比如战机、坦克、航空母舰和潜艇的研发和装备,可算是靠谱的多。
三哥航天在固体发动机技术、在轨卫星寿命等方面,甚至能进入全球先进行列。同样是三哥的军工体系,为何唯独航天领域一枝独秀呢?瀚海狼山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三哥的航天部门从五六十年前开始起步时,就比较扎实。制定的目标相对简单,也比较容易实现,没有太多的不切实际和好高骛远。一开始就懂得量力而行,一步一个脚印。比如三哥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发,就从很小的直径开始。因此三哥的第一代地对地导弹,看上去和别的国家的火箭炮弹一样细长。只有难度最小的几十厘米直径固体发动机研发成功了,才开始搞1.3米左右的中等直径发动机;最近才开始搞2米直径的发动机。而与此相反,三哥的战机发动机行业,刚刚从国外引进技术,就要求性能不断的加码。到了后期,甚至要求推力和油耗超过美帝同代发动机的水平,结果第一步就迈得太大扯着D了。最后干脆项目彻底下马,一切从零开始。
这种上来就要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想法,不但在航空发动机上,就是在引进的战斗机,自己研发的航母和阿琼坦克上,都在堆砌所谓的最近技术,而自身技术能力又薄弱的很。一旦外国供货不配套,集成不好,自然都是一堆废物。三哥的航天部门可算是唯一没这样瞎搞的。第二,三哥几十年来,可以从美俄法等航天大国随意引进大量的先进成套技术,从整机到关键零件都有。而火箭和卫星,大多是一次性使用。即使三哥自身的整合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只要进口的元件本身比较可靠,三哥攒机出来的航天设备,也有可观的成功率。
第三。三哥航天多年来,得到了美俄法的鼎力支持。三哥至今没有洲际导弹,因此美国认为他还不具备威胁美洲本土的能力。因此对三哥航天的技术支持,没有太大的顾虑。美国可以帮助他完成火星探测器的全部入轨测控;俄法也长期提供大量的关键设备。第四,三哥最近20年的航天团队中,有一半核心是来自俄罗斯和法国的专家,这批人的作用显而易见。第五,这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三哥航天每年总经费有限。这次月球软着陆的全部费用。还不如一架战斗机的采购价。经费长期不高的一大好处就是:三哥航天部门还是清水衙门,没那么多猫腻和扯后腿的,反倒可以踏踏实实做事情。而反观三哥的其他军工装备部门,都被从里到外蛀透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