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弹琴:传美国六代机已经首飞?歼20总师杨伟谈六代机发展,我们没闲着
2020-11-03 15:29:39



网上传美国六代机已经首飞,经过调查这个消息根本是空穴来风,根据歼20总师杨伟关于六代机论文的介绍,美国空军2019年刚刚组建“先进飞机”办公室,到现在的2020年才2年就首飞?根本是子虚乌有。不过,歼20总师杨伟撰文谈国产六代机已经开始研制,首飞不会比美国晚,关键还看发动机。
杨伟总师的《关于未来战斗机发展的若干讨论》引起广泛关注,这可能是未来六代机最权威地解析了,杨伟毕竟是设计出歼20的一代宗师,他的判断应该是最权威的。
六代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截取几段杨总文章,感觉满满的前瞻性和科学总结与判断,非常丰富,同时从文中也可以知道和获悉,中国也没闲着,我们也在大力发展六代机。















看完感觉受益匪浅,总结一下读后感。
战斗机的跨代,追求的就是对上一代的压制。一代机通过速度压制螺旋桨,二代机通过高度和速度压制一代机,三代机通过超视距攻击和机动性压制二代机,四代机通过隐身和超机动压制三代机。
五代机追求的就是超远程能力,超强隐身能力,自防御能力以及人工智能辅助。
五代机对于四代机的压制能力就是更强的隐身能力造成四代机很难发现,更强的自防御能力造成即便发现了也很难摧毁。

网友绘制的六代机图,感觉仍然非常稚嫩,全凭想象

OODA升级到3.0,可以让飞行员解放更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来专注于任务本身。同时也可以带来更好的空战能力完成对四代机的压制。
可以简单理解为OODA1.0时代是手动挡,2.0时代的四代机算是手自一体加上带ABS刹车,开起来容易一点。而到了3.0时代的五代机,相当于自动挡+ABS+EPS+全时四驱+各种危险预警并线辅助等等。
六代机的机动性、超机动、超音速机动、超音速巡航将主要依靠推力矢量技术
展望未来,推力矢量技术的实装应用将进一步扩展战斗机飞行包线,提高部署适应性和飞行安全性,增强近距作战能力。同时,通过一体化的飞发综合推力矢量设计,新型战斗机有望实现无尾扁平布局、全向宽频隐身等新特征,从而有力支撑战斗机技术和能力的跨代发展。
目前看,推力矢量技术英国走在了所有大国前面。英国的六代机将采用机翼的喷气推力矢量技术,也就是最大化的取消了利用翼面偏转调整飞行姿态的技术路线,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阻力,最重要的是最大化的提高了隐身性能,并且完全取消了垂尾和平尾,完全靠喷气推力矢量技术实现机动和超机动性能。
通过一体化的飞发综合推力矢量设计,新型战斗机有望实现无尾扁平布局、全向宽频隐身等新特征,从而有力支撑战斗机技术和能力的跨代发展。

英国的六代机概念仍然有垂尾,这不是未来六代机的标准

论文中提到五代机(六代机)会采用部分新技术+部分成熟技术组合优化的快速迭代的设计模式。所以很多人觉得是4++++也不是什么问题,只不过这个+是逐步慢慢+给+到五代的,最基础的平台问题,四代加不上,需要全新设计更大的、更隐身的平台。
很有可能五代机出现的要比我们所有人想象的快得多。美国计划是2025开始首批验证,2030全面部署。


中航601所的领导和总师在新一代战斗机风洞模型前

六代机诞生时,激光炮技术成熟,可以击落各种导弹
主动防御系统(智能防御)将是六代机的标配
六代机将会装备主动防御系统,不用飞行员操控,激光炮和类似KKV的导弹会主动击毁来袭导弹。目前我军已经在坦克上安装了主动防御系统,可以击毁来袭的反坦克导弹,这项技术的升级版可以应用在未来我军六代战斗机和轰炸机上,利用激光炮和导弹击毁来袭导弹。


国产VT-4坦克主动防御系统击毁来袭导弹动图,我军自用的更先进


我军15式坦克已经装备主动防御系统

15式坦克主动防御系统传感器(黄色方框内)

专家分析的五代机最终特征
1、超远航程(超重型+气动优化设计+变循环发动机)
2、超强隐身(全频谱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射频隐身)
3、超强挂载(超重型带来的大量新一代小型武器挂载能力,如十枚以上内置中距空空弹或对地打击武器)
4、超级防御(激光近防+可以打击对面空空导弹的新型格斗弹)
5、无人僚机(长机五代机,僚机无人机,穿透性制空或穿透性打击,同时僚机必要时挡枪 )
6、人工智能(自主感知监视全向空域,自主分析威胁等级提供参考,辅助决策帮助飞行员判断是躲避威胁还是直接打击,辅助飞行员和僚机交互控制。)
空战将更多的来自近距格斗,简单说,隐身机对隐身机往往远战谁也看不见谁,一旦相遇就是近战,当然是有激光炮的取胜,机炮将被淘汰出局。
自1991年超视距空战正式大规模使用起,至2008年,空战产生的61次战果,仅有20次是通过超视距空战获得的。此外,在平时时期和对峙阶段的空中冲突,通常是从近距博弈开始的。典型的空优战斗机如F-22、苏-57等均把近距格斗弹和航炮作为标准配置,旨在掌握全程交战的主动权。
六代机还有没有飞行员了?
肯定得有,首先是人工智能不成熟,完全自主智能可靠性不高。如果是远程操纵,会有超远航程带来的超远距离操纵的延时、干扰、数据流传输、高清视频传输等等问题,这些都很难解决,所以有人战机最少还要有一代,现阶段指挥无人僚机是个比较可行的选项。



有专家称上述目标对我们来说难度最大的应该是变循环发动机的进度,如果初期不考虑变循环带来的超远航程的话,大概率2027-2030年之间我们的五代机(六代机)也会横空出世。根据公开信息,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606所)刘永泉领导的变循环发动机研发团队,已经研发成功变循环发动机整机,并且一次点火成功,变循环发动机必将按期配装到六代机上,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