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余吨的新平台已经开始为期至少9天的首航测试;整个过程属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完善的阶段,本身已经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说明的。很多人还在关心到底什么时候进行舰载机的正式上舰试飞,尤其是第一代隐身舰载机与所谓海盘子的上舰。其实这都是指日可待的过程;甚至9天之后回来,发现拦阻降落区已经大范围的“擦黑”,都不要感到奇怪。因为各方面的系统都已经十分完善。这个平台正式交付的时间节点,绝对会比大多数人预计的更快!而在各种子系统全部通关,而且是全球领先的局面下,更应该关注的其实是后续平台的基本体量与建造规模。现在看来,基本上不会再建造8万余吨平台的所谓姊妹舰,也就是吨位相同,基本布局类似的现有版本。因为这个平台本身,
图片
就是一个中途临时大升级确定之后,各项基本参数不断自我博弈、自我妥协之后的产物。最终导致在一个平台上,既有全球首见的遥遥领先,也有各种明显的不足之处,属于无法更改的“凑合”成分!最典型的就是前右弹射器与前主升降机相互干扰的问题极为明显;再就是左前弹射器的偏流板仍然深入斜角降落区的缺点。造成这两者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原始吨位不足,尤其是总长度有限;即使后期放大了型宽,而吃水线型却无法轻易同步放大。一旦被迫延长,吨位就瞬间到了10万吨级以上。那么提前早就设定好的机炉舱4轴推进功率与总发电功率又无法与超10万吨级相互匹配;直接用户最看重的3X节以上的极限航速指标将无法完成。因此只能让前弹射器与前主升降机位置交叉,
图片
必然存在相互干扰的问题。即使已经做出了妥协,但仍然不能充分发挥绝对超一流的电磁发射系统的最大潜能。要实现最大弹射起飞能力55吨级甚至60吨级的理想状态,那么至少需要120米的全长。而现有的平台最多只能提供110到115米的极限发挥。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说是被迫削足适履了。本质上就是原始舰体的钢板已经切割,却没想到电磁发射系统突然有那么大的突破。要最终适合50吨级超重型有人或者无人舰载机的120米电磁弹射起飞,那么12到13万吨的舰体是最基本的后台保障。考虑到新一代平台至少要使用到2070到2080年代;此时即使7代机也已经成型多年。从6代机开始,必然会逐步从40吨级发展到50吨级甚至更大。因此相应的弹射能力与甲板机库的总面积也必须同步性水涨船高!
图片
因此在首个纯平电磁平台之后,必然会一步到位,而不再是所谓的小步快跑。全体系都已经相当成熟,在可以一步到位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进行人为的限制。常规新版本的排水量将定位在13万吨级,甲板面积2万平,机库面积8000平;30万轴马力外加15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同型舰至少集中高速生产4艘;很可能由单一船厂负责。而非常规版采用同样的舰体,仅吃水稍深,到15万吨级。采用2加2的模式分批建造。一共8艘,在2035年以前全部交付!就问同样是计划造8艘的福特级,对此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