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弹琴:射程1.8万公里洲际水漂弹彻底解除NMD的武装
2020-07-16 09:39:49






二十一世纪初,也就是小BUSH时期,超级大国掀起了一股战略反导的热潮。尽管当时的中段反导技术并不成熟,而超级大国却搞出了NMD和TMD两套反导系统,NMD就是国家战略反导。TMD就是战区反导。NMD主要在阿拉斯加部署中段拦截导弹;又在超级大国的本土的西海岸设置一套末端拦截系统。这些系统拦截前苏联和俄罗斯的数百发洲际导弹齐射肯定拦不住的,而且俄方从欧洲部分向超级大国本土发射洲际导弹也不会走偏东的弹道。这套部署在靠近太平洋方向的反导系统连拦截的理论概率都没有。专门部署这么一套NMD系统;明眼人都知道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传说了多年全亚洲只有24枚液体洲际导弹。而NMD居然真的只在阿拉斯加部署了24枚中段拦截弹,难道真准备一对一的拦截?至于所谓的TMD,最初目标自然也是准备保护超级大国在海外的驻军。
主要以保护在西太的驻军为主。这套系统升级后的版本就是THAAD。其实超级大国根本没怎么想过TMD和THAAD,还可以保护驻军所在国,不过顶不住这些国家主动要求所谓的“保护”,自然可以送一个顺水人情的同时,再出售相关的设备和武器大捞一笔。既可以让这些国家自带干粮为自己看门,又不耽误大笔军购,所谓何乐不为。不过这种看似无本买卖的“正循环”,却被一类刚刚兴起的武器彻底的打破了。这就是超高音速滑翔弹头,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水漂弹。在过去不论是NMD还是TMD,包括THAAD系统,都希望在对手弹道导弹在突破大气层的上升段初期就可以拦截。因为此时的导弹速度还不快,正在爬高,最好打。如果这个阶段拦截不了,则导弹会迅速的突破大气层。此时则可以计算其弹道,判断其要打击的目标,如果发现导弹已经关机。在弹道爬高到最高点以前。



则基本可以判断其要打击的目标和预测今后弹头的轨迹。因为之所以叫弹道导弹,就在于其弹道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预测的。一般弹头越过了最高点,则不会再有明显的机动,只会按照既定的弹道轨迹飞行,到最后击中目标。这样就可以采取中段动能拦截。如果中段动能拦截失败,则可以进行末端的第二次碰撞拦截。即使典型的洲际导弹,弹头的瞄准也是通过PBV进行在半空的瞄准和释放。PBV就是弹头释放器,也相当于洲际导弹的第4级。脱离PBV以后的弹头,将不再具备自行瞄准选择目标的能力,只能采取惯性飞行,再入大气层直到击中地面和水面的目标。因为弹头的被动惯性飞行,才让中段拦截和末端拦截弹头成为可能。而水漂弹的出现,最大的规则改变,就是即使这种导弹的弹体和弹头双双越过了弹道的最高点。原先对手的反导体系收集到的原始弹道轨迹数据都一点用都没有。



因为后面的弹头还会滑翔飞行。有滑翔就有起伏,完全不按照过去的弹道规律办事,让中段反导不但计算不出其弹道,甚至要打击的目标是谁都搞不清楚。因此这种水漂中程导弹出现后,部分西太的前沿国家,干脆放弃了本国的陆基反导,等于彻底弃疗了。至于超级大国的国家战略反导,也就是NMD。在射程加倍,从过去的1.2万公里直接加大到1.8万公里的洲际水漂弹头出现后。不论阿拉斯加还是加利福尼亚部署的拦截弹也都报废了。洲际水漂弹的最大技术难度,就是PBV释放后的弹头本身,仍然有自己独立的瞄准系统。这种系统虽然难度极高。但同样被全面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