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谁谁家固体洲际导弹数量少,射程也明显不够。第一代固体弹的射程不超过8000公里,如果从陆地上的最东北角发射也只能打到强敌本土西北角一个非常小的区域,而且都是单弹头。理论上容易被超级大国的阿拉斯加战略反导基地,和位于太平洋沿岸战略反导基地的两层拦截拦住的可能。而且超级大国在阿拉斯加和太平洋沿岸各自部署了24枚NMD战略反导导弹。一共48枚反导弹,来拦截预计中的所谓24枚单弹头导弹。具有2比1的心理优势。在早期的固体弹很难打击北美洲核心地区的情况下,具有威慑力的仍然是老式的液体弹。而老式的液体弹也是唯一进行过全射程弹道试验的弹种。早在1980年就以运载火箭的名义向南太进行过全程试射,导弹飞行9300多公里,准确命中了目标海区,弹头落点误差不超过190米。第一次试验成功。
不过此后发射的第2发弹提前6秒关机,射程少了1000多公里。也有人为这第二发弹是打击的另外一个设定的假象目标。因此整体试验比较成功。按照国际惯例,一种洲际导弹应该试射7枚连续成功才能定型。试射2枚显然远远不够,不过当时没那么多资金,试射2枚以后再经过改进就定型服役,战备值班了。该液体弹可以携带的发射总重量可以高达3吨以上。推力非常的富裕,只携带一枚数百万吨当量的大弹头,可以一枚就抹平对手一个超大城市。在发射运力还相当富裕的情况下,可以携带比较多的诱饵。当然携带再多的诱饵,也不如发展分导弹头的打击性和抗拦截能力更可靠。而高达3吨以上的运力,按照其他大国的标准,可以携带8个以上的分导弹头。某型导弹推出分导弹头公开亮相已经很晚。不过看弹头的整流罩,外界预测可以携带8到10个分导弹头。
最低也不会低于6个,另外还携带大量的诱饵。洲际导弹携带的诱饵,大多数是设计成分导弹头形状的快速充气气球。导弹进入外太空抛掉整流罩后,和真弹头一样迅速的充气撒出去,这种气球表面涂有金属膜,因此在对手的战略反导雷达眼里,比真正的弹头更容易发现。这样可以提前吸引反导火力。而200公里以上的大气非常稀薄。虽然镀膜气球重量很轻,但是仍然可以和真弹头一样,并排在高空飞行数千公里,迷惑对手的反导体系。一旦这种气球进入150公里以下的大气,会因为阻力的增加而速度下降,然后很快烧毁。这种气球诱饵的红外特征和真弹头不完全一致,改进后的反导红外系统比较容易识别。于是为了掩护真弹头突防,后来又有和真弹头重量和红外特征差不多的诱骗弹头。不过这种假弹头占据重量太大而且等于占了一个真弹头的名额,因此用的比较少。到了目前,固体重型洲际导弹装备的数量越来越多,性能也越来越强大,那么为何还要公开展示液体重型洲际导弹呢?
这是因为经过改进燃料和整体设计。液体弹的推力更大,发射准备时间更短。变过去需要大半天加注燃料,为提前快速加注燃料可以备战好几年。更关键的是液体弹一般都通过固定发射井发射,打击精度特别高,落点误差已经可以控制在90米之内,而且推力特别大,一次性可以携带15个左右的分导弹头打击1.6万公里。这是目前全球所有的固体弹都很难达到的能力,特别适合先发制人,打击对手的固定发射井和指挥中心。因此大型液体弹仍然有他存在和公开展示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