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晨报》网站6月15日发表题为《“丝绸之路”造富中国》的文章称,中国打造通往欧洲的洲际高铁干线的构想正在由理论转向实际层面。这条线路将把起点至终点的货物运输时间从目前的40天-45天缩短到5天-7天,理想情况下,货物可在两天内从北京运抵莫斯科。
根据世贸组织的数据,2015年中国出口总额为2.27万亿美元,其中对欧洲出口约占30%。专家估计,现在中国几乎全部对欧出口都通过海路运输。“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的运输部分一旦落实,将有多达一半的对欧出口货物会经未来洲际铁路系统的俄罗斯支线运输。在物流费平均占货物价值10%-12%的情况下,仅提供运输服务每年就能为俄带来约1362亿美元的收入。
作为洲际高铁干线的试点,将首先建设莫斯科-喀山高铁。这条线路的造价约为1万亿卢布(1卢布约合0.1元人民币——本网注)。俄政府无力完全自掏腰包。中国打算投入巨资参与建设,但这并不是无条件的。
北京提出的条件是项目要由俄中合资企业落实。中国看重的不是在项目中所占的资本份额,而是俄方保证通车后中方的运营权。这个条件提得非常精明:只要运输走廊保持运营,它就代表着价值。
中国还看重利用中方的设备和劳动力。中国坚持让本国公司甚至劳动力尽可能多地参与工程。高铁轨道平均每公里要耗费150吨以上的钢材,这将催生一个庞大的钢铁销售市场,中国钢企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中国试图积极利用自己是最初出资方这个事实,使分得的蛋糕最大化。
助推欧亚繁荣
俄罗斯连塔网6月15日发表题为《统一的欧亚 副题:“新丝绸之路”是什么、有多现实》的文章称,“一带一路”倡议被认为是中国现任领导层的主要优先任务之一。该倡议将在整个欧亚地区建立统一的经济繁荣空间。
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专家季莫费·博尔达切夫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项宏大的政治经济倡议。官方提出的目标是与俄罗斯及所有欧亚国家一起建立发展和繁荣的统一空间。中国要让本国公司走出去,首先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领域——它们在国内已没有多少业务,因为中国的一切几乎都已建成。但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其他伙伴国的任务则不同,它们不想要中国的工人和水泥,而是想确保当地人的就业。如果所有参与者齐心协力,那么这项计划未来就可能实现。
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安德烈·卡尔涅耶夫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有几十个国家参与的超级计划,其规模带来了某些复杂性。每个国家都抱定自己的主权,并非在所有问题上都有共识。因此,第一个风险是政治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与其他伙伴的利益差异。所有参与者应拧成一股绳,有某个公分母。在现阶段,这个公分母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及其对基础设施大量投资的愿望。所有国家都赞同这一点——至少在口头上。但在计划真正落实时可能出现问题。第二个风险是经济问题。所有这些投资是否有利可图?还有一个风险是其庞大的规模。还不清楚要如何把所有人团结在一起,让大家达成共识。
不过,总会有一些资金投在各种交通设施上,中国也定会与西方和南方的邻国靠拢,其经济将更加紧密地与世界接轨。
正在非洲成型
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6月15日发表题为《中国“新丝绸之路”的宏伟计划正在非洲成型》的文章称,在经过数年时间、投入巨额资金后,中国宏伟的“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中的“一路”)全球贸易战略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尤其是在中国正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国防项目建设的东非部分地区。坦桑尼亚的新港口、肯尼亚的铁路、吉布提的海军设施和埃及苏伊士运河沿线的工业区全都是为了支持这个宏大的贸易新网络。中国希望这个战略成为其外交政策纲领的关键支柱。
人们关注的焦点正在转向下一步——据称中国计划把这一贸易路线扩大到非洲中部的内陆地区。这正促使非洲国家展开新的游说战,希望获得北京青睐并争取到急需的大笔基础设施投资。
许多外界人士对“一带一路”及其历史渊源知之甚少。错误的想法认为这是中国旨在挑战美国领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但与此相反,“一带一路”实际上植根于一项反驳人们对中国霸权担忧的政策。中国曾提出“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的理念,希望把中国不断扩大的外交政策目标与发展计划和全球贸易战略融为一体。